颈动脉斑块 不可不知的关键问题
作者: 王剑当看到自己体检报告上写着“颈动脉斑块形成”,很多人心里难免会“压力山大”,担心斑块变大会堵塞血管、一旦脱落引起脑卒中……接下来,我们就聊聊关于颈动脉斑块的那些事。
颈动脉斑块究竟是啥?
简单地说,颈动脉斑块就是脂质、钙类等成分在颈动脉血管内膜下沉积所形成的局部隆起。颈动脉斑块在临床上非常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会出现颈动脉斑块,故不必对此过于恐慌。
导致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有些危险因素是不可控的,如年龄、性别、遗传等;有些危险因素则是可控的,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肥胖、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缺乏运动等。
颈动脉斑块有何症状?
如果颈动脉有斑块形成,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脑卒中。如果血管狭窄的程度较轻,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若不加控制,斑块会逐渐增大,导致管腔狭窄程度加重,这时患者就会出现头晕、耳鸣、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一过性的肢体活动障碍及言语不清、晕厥等脑缺血症状。如果斑块破裂脱落,还会堵塞血管引起急性脑卒中,导致偏瘫、失语等。
如何诊断发现颈动脉斑块?
尽管颈动脉斑块在人群中非常普遍,但大多数人没有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颈动脉彩超时被偶然发现。
临床上一般是通过测量动脉内-中膜层(IMT)厚度作为诊断颈动脉硬化的主要标准:IMT<1.0毫米为正常;IMT在1.0~1.5毫米为内-中膜增厚;IMT<1.5毫米为斑块形成。
什么样的斑块比较危险?
评估颈动脉斑块是否危险主要看两点:一看斑块性质是否稳定,二看斑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如果超声提示斑块表面不光滑、形状不规则、呈低回声或者混合回声但以低回声为主,提示斑块为“不稳定斑块”,说明脑卒中风险较高;如果超声提示斑块表面光滑、外形规则、呈强回声,则提示是“稳定斑块”,说明脑卒中风险较低;混合性斑块的脑卒中风险介于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之间。
如何治疗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的治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改善生活方式 改善饮食结构,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粗杂粮,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增加运动、避免久坐,控制体重、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药物治疗 脂代谢紊乱、高血压、高血糖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1.调脂治疗:首选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脂,还具有抗炎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最重要的是可以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预防血栓形成。
2.降压治疗: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毫米汞柱。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3.降糖治疗:普通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应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毫摩/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毫摩/升以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0%以下。
4.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聚集后容易形成血栓,有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均应行抗血小板治疗来预防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 狭窄严重到一定程度影响大脑正常血液供应,或者伴有不稳定斑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需要经评估后决定是否手术。手术方式主要有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等。
如何预防颈动脉斑块?
预防颈动脉斑块,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针对可控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热量摄入,注意营养均衡,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及全谷物类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2.增加运动,避免久坐,控制体重。
3.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
4.定期体检。建议每年进行1次全面的体检,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药物治疗能使颈动脉斑块完全逆转吗?
近年研究发现:通过长期严格控制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主的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对脂质核心较大、密度较低的软斑块效果比较明显。因此,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使斑块缩小或不进展,使不稳定的“软斑”变为相对稳定的“硬斑”,不发生斑块破裂,从而大大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哪些人需要做颈动脉超声检查?
颈动脉超声检查为无创性检查,是颈动脉斑块的首选筛查方法。一般建议下列人群应做颈动脉超声检查。
1.年龄超过40岁,有吸烟、饮酒、久坐少动、肥胖等危险因素的人群。
2.“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有心脏病的患者。
3.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出现一过性眩晕、肢体麻木无力的人群。
4.既往有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需要定期复查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