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催、催 别催乱孩子心理成长节奏

作者: 韩沐真

吴女士的孩子刚上一年级,但孩子磨磨蹭蹭的习惯快把她烦透了,每天早上催起床,放学催作业,晚上催睡觉,平时还要催吃饭,这些让吴女士不知如何是好。其实,孩子拖拉、磨蹭与其时间观的发展有关,也就是说孩子有自己的心理成长节律,父母在不断催促孩子的时候,其实是打乱了孩子正常的心理成长节奏的。

有研究显示,2~3岁的孩子时间观念开始迅速发展,对“现在”“过去”“未来”的事情,一般都能很准确地说出。在此以前,虽然他们对先后顺序的观念有了初步萌芽,但大多是十分愉快地生活在当下,对“过去”和“未来”没有什么概念。6岁左右的孩子对时间观念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和深入,但对具体的时间,如10分钟是多长时间仍没有什么感觉。7岁左右的孩子对时间的感悟力日渐增强,但此年龄段的孩子也是磨蹭的时候,很多事情经常会拖到最后“关头”才开始做。到了8岁左右,孩子磨蹭的现象会有所改善,他们可以做到按时上学,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节奏,只有当他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感受“时间”、感受按时做事的规律,才能真正成长起来。如果家长经常催促孩子,可能让孩子成长为两种极端性人格。一种是过分依赖型。比如催做作业,如果孩子在一边做,家长在一边催,孩子会非常紧张,作业越做越慢。另一种是极度反叛型。家长每天都在孩子耳边唠叨,会让孩子很反感而出现叛逆,变得易怒、易烦躁、耐性差,根本听不进别人劝。

很多时候,家长的抱怨其实是自己的节奏失控导致的,一味地催促、抱怨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把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孩子的磨蹭不是病,催促的家长才是问题关键。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因此,家长这个时候要做的是控制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做事要有计划性和条理性。

首先,家长要先提前安排好自己的事。家长就该提前预留出这些时间给孩子,如每次出门前可以提前半小时告诉孩子,让他心理有预期,慢慢做准备,而不是临出门了开始大声催促。唠叨、催促是一把钝刀,不但不会让孩子改掉磨蹭的习惯,反而会在无形中将亲子关系“割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