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取栓: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

作者: 龙俊东

脑梗死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急症,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当脑血管被血栓堵塞,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面临坏死时,脑梗死取栓术便成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颅内救援行动。

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栓塞,使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急骤,症状多样,包括言语不清、肢体瘫痪、肢体麻木、吞咽困难、视物模糊、口角㖞斜、头痛、头晕等,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这时,及时恢复脑血流、挽救濒临坏死的脑组织细胞成为治疗的关键。传统的溶栓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溶解血栓、恢复血流,但其再通率有限,且存在严格的时间窗限制(通常不超过6小时)。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溶栓治疗往往难以奏效,于是取栓术便成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取栓术是一种微创介入手术,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将取栓器械(如取栓支架、抽吸导管等)送入颅内动脉,直接取出堵塞血管的血栓。这样能迅速恢复脑血流,挽救脑组织细胞,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取栓的适应证是什么?

首先,患者要在合适的时间窗内:发病6小时内进行取栓治疗效果最佳,对于后循环梗死可延长至24小时。尽早开通闭塞的血管可以最大限度地挽救脑组织。

其次,出现血管栓塞尤其是大血管如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闭塞的患者,取栓尤为适宜。这些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梗死病情严重,药物治疗再通率低,取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取栓术通常适用于18岁以上的成人。虽然高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但经过充分评估后仍可谨慎进行。

术前需通过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血管闭塞的部位和程度。

哪些患者不适合取栓呢?

如果发病时间超过规定的时间窗(如前循环超过6小时,后循环超过24小时),取栓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另外,有出血性疾病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近期有大型手术史、消化道或泌尿系出血病史、妊娠、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等患者需谨慎评估取栓治疗的可行性。

取栓术作为一种先进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为脑梗死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