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斗笠的丁黑皮
作者: 黄健生20世纪末,阜州村的丁黑皮,人如其名,皮肤黝黑,仿佛岁月与阳光共同在他脸上刻下了勤劳的印记。他的身形并不魁梧,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坚定与执着,那是对编斗笠这门手艺无尽的热爱与追求。在阜州村,丁黑皮的大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编织的斗笠,不仅结实耐用,更兼具美观与实用性,是村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斗笠,作为农村传统劳作的防护用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阜州村,斗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用篾黄编成的,偏大,顶圆,这种斗笠工艺相对简单,质地略显粗糙,中间隔的是箬叶,透气防雨也防晒,价格亲民,深受百姓喜爱;另一种则是用篾青编成的,偏小,顶稍尖,工艺更为复杂精细,中间隔的是有色塑料纸,不仅防水性能更佳,而且色泽鲜艳,更显高贵典雅,多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所使用。
丁黑皮编织的斗笠,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实耐用。他深知斗笠作为劳动工具的重要性,因此在选材和编织上都极为严格。他选用的竹篾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优质材料,经过多道工序处理,确保了斗笠的坚固与耐用。在编织过程中,他更是采用了独特的编织方法和加固技术,使得斗笠能够承受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的考验,成为村民们劳作时的得力助手。
除了结实耐用,丁黑皮编织的斗笠还兼具美观性。他善于运用不同的编织手法和色彩搭配,使得每一顶斗笠都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有的斗笠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有的斗笠色彩鲜艳、图案生动;还有的斗笠融合了多种元素,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彰显了现代时尚的气息。这些斗笠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实用的防护功能,还成了他们展示个性与品位的时尚配饰。
随着名声的传扬,丁黑皮的斗笠生意也日益兴隆。不仅本村的村民争相购买他的斗笠,就连周边乡村甚至更远地方的顾客也慕名而来。他的斗笠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和身份的象征。每当人们戴着丁黑皮编织的斗笠,走在赶集路上时,都会引来周围人的赞叹。
然而,对于丁黑皮来说,名利并非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他更希望的是能够将自己对编斗笠的热爱与执着传递给更多的人,让这门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下去。因此,他常常利用闲暇时间向村里的年轻人传授编织技艺,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和困惑,鼓励他们参与这项传统手工艺。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斗笠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丁黑皮也已作古,但在阜州村里,仍有一些人在坚持编织着更具观赏价值的斗笠,阜州村的斗笠文化也因此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