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志砂半理中汤治疗慢性胃炎
作者: 张丰强 郑英宋孝志(1911—1994),字鸿禧,湖南省宜章县人,主任医师。曾任宜章县中西医联合会主任、联合中医院院长。宋孝志曾与人合编《伤寒论》《各家学说》《金匮要略》等教材。宋孝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北京地区)。现将其治疗慢性胃炎验方砂半理中汤分享如下,以飨读者。
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壳(或炒枳实)9克,砂仁9克。
功能: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临床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反酸嗳气,或吐涎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
用法:砂锅中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2厘米。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2次,日服1剂,分2次温服。
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可作为肺胃痛之主药。该药外用能愈合创口,少留瘢痕,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用。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入肾,因此可作为肾胃痛之主药。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故作为脾胃痛之主药。香附疏肝理气,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效果。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细末,温开水调服,每服6克,每日1~2次,以巩固疗效。
加减:本方为治疗胃痛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酌加药物。
肝胃痛证:见胃痛连胁,攻撑作痛,呃逆嗳气,苔多薄白,脉弦紧。治疗将香附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量仍为9克。若口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加生栀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楝子9克。
心胃痛证见痛引胸中,心悸气短,舌红苔薄白,脉寸尺俱微,动见于关。治疗将高良姜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即与小肠火有关,可加焦栀仁3克。
肺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气少,舌苔白腻,脉寸微关紧尺沉,治疗将清半夏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若兼大便干燥或不通,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2~3克。
按语:本方是宋老累积几十年临床经验升华出的一首有效方剂。组方严谨,用药精简,剂量轻微,反映出轻可祛实的“王道”思想。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