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远离结石

作者: 韩浩

近日,一则“26岁小伙为省1.2万手术费,每天喝5升水,坚持一两个月后自行排出9毫米带刺肾结石”的新闻引发热议。许多人惊叹于小伙的毅力,也有人质疑其真实性。那么,这种“硬核”排石方法是否科学?普通人能否效仿?

案例解读:喝水排石并非万能

肾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其形成与饮食、代谢、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根据报道,小伙的结石直径为9毫米,且带有尖锐的刺状结构。从医学角度来看,这种大小的结石自然排出的概率较低,原因如下:

1. 输尿管的生理限制:成人输尿管的直径通常为2~3毫米,较大的结石难以通过,强行排出可能导致输尿管损伤、出血甚至感染。

2. 结石形状的影响:带刺的结石更容易卡在输尿管中,引发剧烈疼痛(肾绞痛)和尿路梗阻,严重时可能损害肾功能。

3.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输尿管弹性、结石成分及身体状况不同,少数人可能通过大量饮水促进排石,但这并非普遍适用。

因此,小伙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偶然性,不建议普通人盲目模仿。

肾结石的危害:不只是疼痛

肾结石并非小问题,其危害远超想象:

1. 剧烈疼痛:结石移动时可能引发肾绞痛,疼痛程度堪比分娩,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 尿路梗阻:结石堵塞输尿管可能导致肾积水,长期不处理可能损害肾功能,甚至引发尿毒症。

3. 感染风险:结石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引发尿路感染或肾盂肾炎,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4. 复发率高:肾结石的5年复发率高达50%,若不改变生活习惯,可能反复发作。

科学排石:方法因人而异

对于肾结石的治疗,医学上提倡个体化方案,具体方法包括:

1. 保守治疗:适用于直径小于6毫米的结石,通过多饮水、服用排石药物(如α受体阻滞剂)和适度运动促进排石。

2. 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结石,通过体外冲击波将结石击碎后排出。

3. 微创手术:包括输尿管镜碎石术和经皮肾镜取石术,适用于较大或复杂的结石。

4. 开放手术:仅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如结石巨大或合并严重感染。

重要提示: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尝试“硬核”排石,以免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预防肾结石:从生活细节入手

肾结石的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以下建议适用于所有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如家族史、肥胖、慢性疾病患者):

1. 多喝水,但别过量: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2.5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2. 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控制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如菠菜、巧克力、坚果)。适量摄入钙质,避免过度限制(低钙饮食反而可能增加结石风险)。

3. 适度运动:保持规律运动,避免久坐,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

4. 定期体检:通过尿常规、B超等检查早期发现结石,及时干预。

5. 避免滥用药物:某些药物(如维生素C、钙片)可能增加结石风险,需遵医嘱使用。

健康警示:别让省钱成为健康隐患

小伙为省1.2万手术费选择自行排石,虽然结果幸运,但这一行为存在极大风险。健康是无价的,面对疾病时,应优先考虑科学治疗,而非盲目尝试偏方或硬扛。以下两点尤为重要:

1. 及时就医:若出现腰痛、血尿、尿频尿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

2. 科学认知:不要轻信网络上的“排石秘方”或“神奇疗法”,以免延误病情或加重伤害。

肾结石虽常见,但并非不可预防。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对于已确诊的患者,应遵循医生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切勿因小失大,让健康为省钱买单。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拥有健康的肾脏,享受无“石”无忧的生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