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术后 为什么还要服用药物

作者: 张文佳

在临床中,经常碰到一些患者尤其是已植入心脏支架的患者问:“我的支架都放上了,是不是就不需要服药了?”其实,无论放不放支架,一旦患者的心脏血管狭窄到须放置支架的程度,大多是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治疗的。那么,心脏支架术后,为什么还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

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

支架的异物反应 支架植入后,作为异物可能会激活血小板,导致其在支架表面聚集,形成血栓。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可能引发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所以需要服药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

内皮修复过程 血管内皮需要数月时间才能逐渐覆盖支架表面。在此期间,支架金属表面直接接触血液,易触发凝血反应。抗血小板药物能显著降低这一风险。

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基础疾病控制 冠心病本质是动脉粥样硬化,支架仅解决局部狭窄,但全身血管仍存在病变风险。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延缓动脉硬化进展。

二级预防 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复发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此外,支架术后通常须联合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6~12个月。双重抗血小板通过不同机制协同抑制血小板,大幅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双重抗血小板疗程结束后,通常须终身服用阿司匹林(若无禁忌),以维持抗血小板效果。

预防再狭窄与血管事件

支架内再狭窄 尽管药物涂层支架已显著降低再狭窄率,但血管内皮过度增生仍可能发生。抗血小板药物虽不直接阻止增生,但可减少因此引发的血栓性闭塞。

全身性保护 冠心病患者常合并多支血管病变,长期用药可预防非支架部位的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

循证医学支持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停药或依从性差是支架内血栓和心肌梗死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须权衡抗栓获益与出血风险(如胃肠道出血、脑出血),尤其老年或高危患者。同时还要按医嘱定期随访,以监测血小板功能、血常规及药物副作用,及时调整方案。

综上所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是支架术后综合管理的关键环节,患者须严格遵循医嘱,避免擅自停药,以达到最佳预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