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波动还是生病了?破解焦虑抑郁的真假信号

作者: 刘丹 颜蓉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焦虑和抑郁似乎成了“流行词”。那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的情绪波动是否已经跨过了正常的界限,进入了“病态”状态?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分辨真假信号,并教你几招实用的应对方法!

情绪波动VS心理疾病:如何区分?

◎情绪波动:情绪的“小感冒”一般由具体事件引发,持续时间较短(几天到一周),情绪变化较轻,随着事件解决或自我调节,情绪会逐渐恢复正常。比如考试前紧张到失眠,考完试立马睡意绵绵。关键词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心理疾病:情绪的“重感冒”通常情绪低落或焦虑情况持续2周以上且无明显诱因,会影响社会功能,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回避社交等。关键词是挥之不去,影响深远。

焦虑和抑郁的“真假信号”大揭秘

焦虑:是“紧张”还是“病了”?

◎假信号(正常焦虑):面对重要事件(如演讲、面试)感到紧张,但事后能迅速恢复。偶尔担心未来,但能通过计划或行动缓解。

◎真信号(病理性焦虑):长期处于“杞人忧天”模式,担心未发生的事情。身体“报警”,出现心悸、出汗、呼吸急促等症状,甚至出现惊恐。会回避社交或特定情景,影响正常生活。

抑郁:是“心情不好”还是“病了”?

◎假信号(正常情绪低落):因为具体事件(如失业、失恋)感到难过,但能通过时间或他人支持恢复,偶尔觉得累或无趣,但仍有动力完成日常任务。

◎真信号(病理性抑郁):持续情绪低落,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完全提不起劲,身体“罢工”,出现失眠或嗜睡、暴食或厌食、体重明显变化。会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出现自杀念头。

情绪起伏如同四季更替,起起落落本是常态。如果真的焦虑、抑郁了,要怎么做呢?

如何应对焦虑和抑郁?

◎自我调节 深呼吸:感到焦虑时试试深呼吸,重复几次,心情会平静不少。动起来:运动是天然的“快乐药”!每天散步30分钟,能让大脑释放内啡肽,赶走坏情绪。写下来:把烦恼写在纸上然后撕掉,这是一种心理暗示,能释放压力。

◎寻求帮助 如果情绪问题持续2周以上,且严重影响生活,别犹豫,去找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聊聊。

◎家庭支持 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多倾听、少批评,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比如一起散步、看电影,避免他们孤独。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