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出现水肿可能是糖尿病肾病惹的祸
作者: 梅高财最近收治了一名糖尿病患者王先生,60岁的他因“血糖升高12年,水肿4个月”入院。王先生被诊断为糖尿病有12年了,既往口服降糖药,2年前开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但没有监测血糖及并发症情况。近4个月来,他反复出现双下肢水肿,未引起重视。近1个月来,他的水肿症状明显加重,伴有小便减少。为明确水肿的原因,医生建议他入院治疗。
患者入院后检查,空腹血糖12毫摩/升,糖化血红蛋白8.6%,尿蛋白3个加号,肾功能指标:尿素氮13毫摩/升(正常值为3.0~7.2毫摩/升),血肌酐208微摩/升(正常值为45~100微摩/升)。患者很明显出现了慢性肾衰竭,同时合并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通过进一步检查,排除了其他原因所致慢性肾病,明确是糖尿病肾病所致。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当医生告诉王先生病情时,他难以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诊断结果。
很明显,王先生的水肿是晚期糖尿病肾病所致。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引起糖尿病患者水肿的罪魁祸首——糖尿病肾病。
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一种慢性并发症,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肾脏微血管硬化、损伤,继而出现蛋白尿、慢性肾功能不全,晚期进展为尿毒症。常见于病史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是引起慢性肾衰竭的常见原因,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必须引起糖尿病患者的高度重视。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糖尿病肾病分为5期,每一期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Ⅰ期、Ⅱ期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也没有明显的检测异常,很难被早期发现与诊断。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比较常见,表现为持续微量白蛋白尿,24小时微量白蛋白尿在30~300毫克,此期无水肿和肾功能异常。Ⅳ期(临床肾病)的治疗效果较差,出现大量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轻度异常,24小时微量白蛋白大于300毫克。V期(尿毒症期),在大量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基础上,进展为肾衰竭,最终需要透析治疗。
糖尿病肾病为什么会引起水肿?
糖尿病肾病Ⅰ期、Ⅱ期、Ⅲ期一般不会出现水肿,只有Ⅳ期、V期才会出现水肿。也就是说,糖尿病肾病患者一旦出现水肿,说明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糖尿病肾病引起水肿的原因:一方面,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引起血浆中白蛋白水平下降,血液中水分从血管内流向组织间隙;另一方面,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肾衰竭,肾脏排水能力下降。
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引起糖尿病患者出现水肿?
1.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
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时也会出现水肿,患者多伴有心悸、气促等症状。
2.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
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也会出现水肿,患者多伴有怕冷、心动过缓等症状,通过甲状腺功能的检测可以明确。
3.糖尿病合并下肢静脉血栓
糖尿病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时也会出现水肿,患者下肢水肿多为非对称性的,通过血管彩超可以明确。
如何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
很简单,就是诊断糖尿病后定期检查(每年至少一次)尿微量白蛋白,或者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同时检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如果尿微量白蛋白或者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3个月内2次超过正常值,就要考虑为糖尿病肾病,而不要等到尿蛋白有2个加号或者3个加号时才诊断,那就明显延误诊治了。
如何治疗糖尿病肾病?
1.严格控制血糖
诊断为糖尿病后,要尽早使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对预防糖尿病肾病有重要的作用。
2.控制血压
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内,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
3.调脂治疗
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达标。
4.选择适当药物治疗
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应使用ACEI或者ARB类药物,也可以使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以便减少蛋白尿,延缓肾衰竭。
5.V期糖尿病肾病治疗
低蛋白优质蛋白质饮食,纠正贫血,必要时做透析治疗。
此外,防治肥胖、戒烟限酒、适当运动、积极参加糖尿病健康教育、掌握医学营养治疗、定期监测病情也很重要。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发生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肾病一旦出现水肿,说明糖尿病肾病的病情严重。上述患者王先生,发现糖尿病肾病时已经为糖尿病肾病V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水肿,要警惕是否是糖尿病肾病引起的,并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