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童”行“救”在身边

作者: 高金华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家庭的希望。但一次不经意的意外伤害,可能带来的是无尽的苦恼和终生的遗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意外伤害已成为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也是儿童致残的重要因素。据统计,14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占儿童死亡原因总数的26.1%,其中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亡原因依次是意外窒息、中毒、溺水等。

儿童意外伤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可造成儿童身心发育障碍。普及社会大众儿童急救医学知识,建立规范、高效、迅捷、上下联动的小儿急救医疗网络,最大限度地提高儿童意外伤害后的救治成功率,减少儿童家庭的经济压力和身心负担,是每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本文将带您全面了解儿童常见的意外伤害事件,教会您科学判断、安全施救,为儿童安全保驾护航。

儿童窒息急救篇

案例:牛牛,5岁,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每次吃饭时都在饭桌上打闹嬉戏,妈妈要追着喂饭。一天,牛牛因为爸爸没买玩具而哭闹不已。妈妈为了安抚其情绪,随手塞了一颗硬糖到孩子嘴里,没想到糖果卡在喉咙里。小宝贝顿时满脸通红,拼命挣扎。“哎呀,这可怎么办呀?”爸爸和妈妈都慌了神,一边打“120”急救电话一边用手去抠。等“120”医生赶到时,牛牛已处于昏迷状态,情况十分危急!接诊医生迅速对牛牛进行了初步判断,确认为小儿窒息,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急救措施,最终糖果被取出,但是因窒息缺氧时间过长,牛牛最终处于植物人状态,结果让人心疼不已!

什么是儿童窒息?

儿童窒息是指儿童的气道被异物阻塞,造成无法正常呼吸,吸气时呼吸困难,不及时解除梗阻会很快发生低氧、高碳酸血症和脑损伤等,最后导致心动过缓、心搏骤停而危及生命。根据窒息发生的原因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吸入性窒息,另一类是阻塞性窒息。

引起儿童窒息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儿童特别是婴幼儿,他们往往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容易将手中的物品放入口中造成误吞(食物、小玩具或其他异物)、误吸(黏胶、塑料套)而导致气道受阻;部分家长喜欢把孩子包裹过紧,造成其口鼻部被遮挡,很可能会发生呛奶、吐奶等情况,从而引发窒息;呼吸道感染如痰液堵塞、哮喘发作也有致窒息风险。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孩子吃饭时家长切勿逗笑或训斥,否则很容易使孩子情绪波动而发生呛咳窒息。

儿童窒息发生时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突发的呛咳或喘气,声音嘶哑或发不出声,面色发青,掐住自己的喉咙或挥舞手臂,惊慌失措。

窒息的就地处理方法有哪些?

如孩子不小心在家中发生窒息,家长应保持冷静,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窒息的急救过程当中清理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非常重要的。在等待“120”救援期间,家长可以尝试用下面3种方法诱导异物排出:推压腹部法、拍打背部法、环绕腹部法(海姆立克急救法)等。

1.推压腹部法

将孩子平卧,抢救者面对孩子,骑跨在孩子的髋部;抢救者用一手置于另一手上,将下面一手的掌根(小婴儿用两手指)放在孩子胸廓下脐上的腹部,快速冲击压迫孩子的腹部,重复此动作,直至异物排出。

2.拍打背部法

适用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孩子脸朝下,头低于躯干。家长一手托孩子下颌支撑头颈部,另一手拍孩子背部。掌根放在背部两肩之间,用冲击力连续拍打后背5次以上,察看面色与呼吸。如果没有缓解,重复此动作直至救援人员到达。

3.海姆立克急救法

让孩子两腿分开,身体前倾。施救者站在孩子身后,一手握拳,顶住孩子脐上2横指的位置,用另一只手抓住拳头、快速向上冲击压迫孩子的腹部。重复以上的手法直到异物排出。如果是自救,也可以靠在固定的水平物体上,让物体的边缘压在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

儿童窒息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小于4岁的孩子尽量避免喂太大的食物或水果,如爆米花、坚果、葡萄、西红柿、硬糖果、果冻等食物,可将食物切成小块;孩子吃东西时不要讲话或大笑。

(2)避免将笔套、硬币、纽扣电池、珠子、漏气的气球、玩具掉落的小部件给孩子玩耍,以免孩子误食而引起窒息。

(3)避免把绳子或围巾等绕在孩子的头颈处,去除衣服上的小饰品。窗帘的绳子应该捆好置于高处,避免孩子拉着绳子玩。

(4)母乳喂养时,保持婴儿头部高于身体,防止乳汁进入呼吸道。每次给婴儿喂奶后竖抱拍背,待其打嗝后再轻轻放下并侧卧。

(5)选用透气的枕头、床单、被套,避免宝宝在睡觉时不慎被闷住,宝宝翻身后,注意移走被褥、玩具、枕头等,以免堵塞呼吸道。

(6)将塑料袋放在宝宝拿不到的地方。

(7)家长要学习正确的急救技能。一旦孩子发生窒息,应能保持冷静并做出反应。

孩子窒息是一件让家长们非常担心的事情,但是如果掌握了预防窒息的常见方法,就可以有效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窒息,家长一定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施救措施,有效保障孩子的安全。

儿童中毒急救篇

儿童中毒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儿童常见的急性中毒包括食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中毒、化学药品中毒等。

引起儿童中毒的常见途径有哪些?

(1)经消化道吸收中毒:此为最常见的中毒形式,发生率在90%以上。毒物进入消化道后经口腔黏膜、胃、小肠、结肠和直肠吸收,但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常见原因有食物中毒、药物误服、灭鼠药或杀虫剂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等。

(2)经皮肤接触中毒:小儿皮肤薄嫩,脂溶性毒物易于被吸收。毒物也可经毛孔到达毛囊,通过皮脂腺、汗腺吸收,常见于穿被农药污染的衣服、蜂刺、虫咬、动物咬伤等。

(3)经呼吸道吸入中毒:多见于吸入气态或挥发性毒物,由于肺泡表面积大,毛细血管丰富,进入的毒物会被迅速吸收,常见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吸入中毒等。

(4)注入吸收中毒:多为误注射药物,如毒物或过量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被机体迅速吸收。

(5)经创面吸收中毒:如创面用药不当,可经创面或创口吸收中毒。

儿童食物中毒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1.胃肠道症状

(1)恶心与呕吐:这是食物中毒最常见的初期症状,儿童可能会感到恶心并频繁呕吐。

(2)腹痛与腹泻:腹痛通常出现于上腹部或脐周,可能伴有腹泻、大便性状改变,如呈水样便、洗肉水样便或脓血便。

2.全身症状

(1)发热:食物中毒可能引起幼儿体温升高,出现发热症状。

(2)出汗与乏力:幼儿可能会出汗增多,并感到全身乏力、虚弱。

(3)头晕与胸闷:食物中毒还可能导致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感。

3.严重症状

(1)脱水与酸中毒:频繁呕吐和腹泻可能导致儿童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进而引发脱水和酸中毒。

(2)休克与昏迷:在严重的情况下,食物中毒可能导致儿童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昏迷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儿童食物中毒的居家处理方法有哪些?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结合毒物接触史,如高度怀疑食物中毒,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避免进一步摄入毒素。如果家中有温开水或者生理盐水,可以大量地饮用,然后通过刺激喉咙的方式进行催吐,催吐时避免用力过大造成出血等情况。

(2)及时就医:尽快将孩子送往医院接受治疗,以确保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特别提醒:幼儿食物中毒的症状可能因中毒原因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发现幼儿出现任何异常症状时,都应及时就医并保留可疑的食物送检。

儿童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保证食物的清洁和新鲜,防止食物在制作、储备、运输、出售过程中处理不当所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腐败变质及过期的食品不能食用。

(2)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教育儿童勿随便采集植物及野果,避免食用有毒的植物,如毒蘑菇、含氰果仁(苦杏仁、桃仁、李仁等)、白果仁等,尤其是家庭盆栽植物。

(3)家中常备的口服药物及日常使用的灭虫、灭蚊、灭鼠等剧毒物品应放置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使用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安全。

(4)家长喂药前要认真核对药瓶标签、用量及用法,变质、标签不清的药物切勿给儿童服用。

什么是儿童安全包装?

儿童安全包装是指为家庭中贮存的一定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杀虫剂、清洗剂等)而设计的具有保护儿童安全作用的包装。其结构能保证在合理的时间内为大部分儿童所难以开启,或难以取出内装物。

小儿急性食物中毒如何预防?

一是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看护;二是让家长了解预防中毒知识;三是加强剧毒物品的妥善保管,避免儿童接触。

儿童溺水急救篇

案例1:小明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他喜欢在家附近的小河边玩耍。一天,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来到河边玩,却不小心滑入了水中。由于水流湍急,小明很快就被冲走了。幸运的是,岸上的村民及时发现了他的情况,并迅速报警求助。最终,小明被救了上来,但已经昏迷不醒。经过医院全力抢救,小明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案例2:2023年夏天,一名5岁儿童在游泳池里玩耍,突然小腿抽筋沉入水底,妈妈在泳池边玩手机没能及时发现。孩子后被救生员发现并从水中救出,但已经停止了呼吸。虽经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孩子的呼吸依然未能恢复,最终被“120”送往医院抢救后宣布死亡,家长悲痛欲绝。

这两个案例再次证明,溺水急救的及时性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溺水是儿童和青少年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溺水事件中,患者的呼吸道可能被水阻塞,导致窒息甚至心搏骤停。抢救溺水者的关键在于迅速恢复其呼吸道通畅和正常呼吸。

儿童溺水常见原因有哪些?

儿童溺水多发生于不会游泳、不慎入水及投水自杀者。以郊外游泳、洪涝灾害、翻船事故中多见,此外水上运动、潜水、意外等也是发生溺水的常见原因之一。

溺水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当人淹没于水中时会本能屏气,引起潜水反射(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和外周血管剧烈收缩),避免水进入呼吸道,保证心脏和大脑血液供应。由于缺氧不能坚持屏气,被迫进行深呼吸,使大量水分、淤泥、杂草等进入呼吸道和肺泡,堵塞气管,引起窒息。此时肺失去通气换气功能,加剧缺氧,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和酸中毒等。

溺水的现场处置怎样做?

当发现有人溺水时要立刻大声呼喊,并拨打“120”电话。需要及时将溺水者从水中救出,同时注意自身安全,避免不慎落水,之后尽快进行上岸急救。

如何上岸急救?

上岸后立即评估溺水者的意识:先拍打溺水者的双肩,并大声呼喊;还要进行控水,将患者的面部朝下,身体伏在施救者腿上,拍打其背部,尽量将水控出;同时查看患者的呼吸和脉搏,用手触及颈动脉,即喉结旁两横指处,观察患者有无胸廓起伏,如果没有呼吸、心跳,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1)开放气道:先清除溺水者口鼻腔的污泥、杂草,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溺水者有呕吐,需要将其头偏向一侧,用手指或毛巾清除呕吐物。避免对颈部和脊柱造成伤害,尤其是在高度怀疑溺水者头部或颈部受伤的情况下。

(2)建立通气:保证周围空气流通,让溺水者得到氧气供给。用两指捏紧溺水者的鼻孔,口对口连续吹气2次。

(3)胸外按压:解开溺水者的衣领和腰带,手掌根部放在其两乳头连线中点,两手十指交叉、重叠,两臂垂直,用身体向下压5~6厘米后使胸廓充分回弹,每分钟不少于100次,直到急救人员到来,同时注意给溺水者保暖。

溺水急救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在急救过程中,除掌握基本的急救技巧外,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也极为重要:

(1)保持冷静:急救时必须保持冷静,以便准确判断溺水者的状况,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2)避免二次伤害:在处理创伤时,避免搬动溺水者,除非处于极端危险的环境中,防止对脊柱等部位造成二次损伤。

(3)及时求助:急救的目的是为专业医疗救援赢得时间,不要忽视拨打急救电话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儿童的安全与健康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由于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且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意外伤害时有发生;因此,普及儿童急救知识,提高家长及社会各界对儿童急救技能的知晓率,显得尤为重要。急救,不仅是对生命的守护,更是一份社会责任。希望每个人都能主动加入到急救知识的学习中来,为构建更安全、更健康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上一篇: 健康资讯
下一篇: 关注睡眠 远离“困”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