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来袭?教你如何逃离“痛”苦深渊
作者: 朱超正常情况下,人体血尿酸的饱和浓度是420微摩/升,超过这个数值,尿酸盐晶体就容易析出,从而引发痛风。
说白了,痛风就是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软组织和肾脏等部位沉积,引发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痛风是关节炎的一种,而且是炎症反应较强的类型之一,痛起来“要命”的那种。
从古至今,痛风就没消停过。最早,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就描述过痛风,如今,痛风的发病率在上升。而且越来越年轻化,也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
痛风是怎么来的?
想要明白痛风,得先清楚什么是尿酸。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都会产生和排泄一定量的尿酸,保持着动态平衡。可一旦尿酸生成过多,或者排泄不畅,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就会升高,这就是高尿酸血症。
当血液中的尿酸浓度过高时,在关节等部位就会形成尿酸盐结晶。这些结晶就像小刺一样,刺激关节及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关节红肿热痛,这就是痛风急性发作时的表现。而且痛风的发作也和一些诱发因素有关,像喝酒、吃海鲜、吃火锅、外伤、关节着凉、过度疲劳、感染等都可能会引发痛风。
痛风有哪些症状?
一般来讲,痛风分为三个阶段:
急性发作期 这是最典型也是最让人遭罪的阶段。往往在夜间或清晨,关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呈刀割样或咬噬样。几小时内就能达到疼痛高峰,让人痛得直冒冷汗,而且受累关节还会红肿热痛,皮肤发亮,轻轻碰一下都受不了。通常以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也就是大脚趾根部,其次是踝关节、膝关节等下肢关节。这阶段一般持续3~10天,有些轻症患者不治疗,疼痛也会逐渐缓解,但下次发作可能会更厉害,发作的间歇期也会越来越短。
缓解期 发作过后,关节的症状会完全消失,看起来和平常一样。但其实血液中的尿酸水平还是高的,尿酸盐结晶还在关节里潜伏着,随时准备二次发作。
慢性期 要是痛风反复发作,时间一长,就可能发展成慢性痛风。这时候关节会持续疼痛、肿胀、僵硬,而且关节周围会形成白色或黄白色的皮下结节,叫痛风石。痛风石会越长越大,破溃后还会流出白色的尿酸盐结晶。更严重的是,肾脏也可能会“遭殃”,长期下去还可能导致尿毒症。
如何科学应对痛风?
急性期治疗 痛风急性发作时,先得把炎症和疼痛控制住。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是常用的药物。非甾体抗炎药能减轻炎症和疼痛,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的经典药物,能快速缓解疼痛和炎症;糖皮质激素则在其他药物效果不好或者有禁忌时使用。
缓解期治疗 等急性发作之后,治疗重点要放在降低尿酸水平、预防发作上。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是常用的降尿酸药物。非布司他能减少尿酸的生成,苯溴马隆则能促进尿酸排泄。在使用这些药物时,要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把尿酸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要求血尿酸水平低于360微摩/升,对于有痛风石或者反复发作的患者,要低于300微摩/升。
生活方式调整 这是应对痛风的关键。饮食方面,要少吃高嘌呤食物,像动物内脏、海鲜、肉汤等,多吃低嘌呤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多喝水,每天至少2000毫升,少量多次饮用,有助于尿酸排泄。不要喝酒,尤其是啤酒和白酒,它们会增加尿酸生成、减少尿酸排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和熬夜,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避免关节受伤。
预防痛风发作怎么做?
健康饮食 除上面我们讲到的少吃高嘌呤食物外,烹饪方式也很重要。尽量采用蒸、煮、炖等健康方式,避免油炸、油煎,这样能减少嘌呤含量。另外,别暴饮暴食,控制好饮食量,以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嘌呤。
规律运动 适度运动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导致乳酸堆积,影响尿酸排泄。建议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次运动30~60分钟,一周3~5次。
定期监测 尤其是高尿酸血症患者或者有痛风家族史的人,要定期检查血尿酸水平,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
痛风虽然痛起来十分痛苦,但只要正确认识它,积极治疗,调整生活方式,是完全可以防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