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时表现异常要警惕大脑萎缩

作者: 曾衡

王大爷是一位退休的中学教师,最近一两年,他发现自己的睡眠出了问题,表现为半夜毫无征兆地惊醒,然后就很难再入睡。有时候还会在睡梦中大喊大叫,把老伴吓得不轻。家人觉得不对劲,陪着王大爷去了医院。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王大爷脑萎缩。医生告诉王大爷:“你睡觉时出现的异常表现,其实是大脑萎缩的预警信号。”

大脑为什么会悄悄“缩水”?

简单来说,脑萎缩就是大脑的体积变小了,脑细胞数量减少或者功能受损。一般来说,正常成年人从25岁开始,大脑重量就以每年约0.2%的速度缓慢递减。不过,这大多属于自然的衰老变化。而真正可怕的是病理性脑萎缩,如果脑萎缩的进展速度每年超过1%,大脑功能会出现明显衰退。导致脑萎缩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阿尔茨海默病

有数据显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大脑萎缩的速度比正常人快很多。

2.血管性病变

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会导致脑血管狭窄或堵塞,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随着脑细胞的死亡,大脑逐渐发生萎缩。

3.慢性缺氧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导致慢性缺氧的常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每发生一次呼吸暂停,大脑就会经历一次短暂的缺氧。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大脑萎缩的速度可能比正常人快。

睡觉时的三大危险信号,千万别忽视

信号1:频繁夜醒 一项针对中老年人的睡眠研究发现,脑萎缩早期患者,夜间醒来次数超过3次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而且,这些患者醒来的时间往往不规律,深睡眠时间大幅缩短。从医学角度解释,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在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脑萎缩发生时,这个系统的功能会逐渐衰退,导致睡眠周期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失控。

信号2:昼夜节律紊乱 在生物钟的作用下,正常人到了晚上会感到困倦,白天则保持清醒。但由于脑萎缩患者的视交叉上核逐渐退化,导致褪黑素分泌延迟,出现白天昏昏欲睡,晚上却精神抖擞的情况。《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证实,出现昼夜节律紊乱情况且持续1个月以上的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检出的概率比睡眠正常的人高出38%。这是因为昼夜节律紊乱干扰了大脑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信号3:噩梦连连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但通常来说,健康人的梦大多是零散的、不连贯的,并且不会对睡眠质量造成太大影响。然而,脑萎缩患者在睡觉时会频繁地做噩梦,甚至可能会在梦中惊叫、惊醒。睡眠与脑健康的研究显示,连续2周出现惊恐梦境的患者,大脑边缘系统萎缩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57%。边缘系统与情感、记忆等功能密切相关,它的萎缩会对患者的认知和情绪产生严重影响。

当出现睡觉异常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果睡觉时出现频繁夜醒、昼夜节律紊乱、噩梦连连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医生会建议进行脑磁共振成像、认知功能评估等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脑萎缩的问题。

◎饮食上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坚果等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欧米伽3脂肪酸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保护大脑细胞,减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液供应,为大脑细胞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如阅读、学习新语言或新乐器等,可以丰富生活内容,提高心理幸福感,对大脑健康有益。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时间差异。另外,创造一个安静、舒适、黑暗和凉爽的睡眠环境,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