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的故事

作者: 刘理想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圆(丸),最早见于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说起六味地黄丸的创制,还有一段故事。

钱乙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从事儿科四十余年,其学生阎孝忠把他的理论和经验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儿科专著。但让他在现代仍然闻名的还得说是六味地黄丸,而这个药最初却是治小儿病的。

小儿科闻名山东

钱乙最初是以小儿科在山东闻名的。当年,宋神宗赵顼的姐姐长公主之女生病了,便召令钱乙来为其诊治,颇有疗效,于是,长公主便上奏神宗,授予钱乙翰林医学的官职,特例赐给他赤色丝帛的六品官服。

后来,钱乙一直为皇子们看病,医技高超且十分谦恭,神宗皇帝很是满意,便提拔他任太医丞,赐给紫金鱼袋。

从此,皇亲国戚以及百姓们,若有人生病了,都愿意请钱乙来治疗疾病,钱乙的府上门庭若市。那些有名望的医家,与钱乙谈论医道,问难钱乙,也没有人能够难倒他。

六味地黄丸是这么来的

钱乙任职后,经常有太医署的人来拜访,向他“讨教”。

有一天,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略带嘲讽地问他:“钱太医,张仲景医书中所载的崔氏八味丸,有干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附子、桂枝。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忘了吧?”

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桂枝、附子这两味助火的药,制成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暴热而流鼻血,您以为如何?”

这位大夫听了,恍然大悟,连声道:“原来如此!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令人佩服!”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地黄丸”流传了下来。

《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去掉了其中的桂枝、附子,名曰“地黄丸”,成为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到了明代,医学家龚廷贤、薛己等对滋补肾阴尤为重视,凡肾阴虚者,常常应用地黄丸。明代薛己承用其方,在他所著的《正体类要》中,将地黄丸的名字前冠以“六味”,于是“六味地黄丸”之名流传于世。

直到今天,六味地黄丸仍广泛运用于临床,成为人尽皆知的著名中成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