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心理调适好 晚年安康人难老

作者: 陈日益

所谓“黄昏”心理,是老年人不能适应角色转变:从工作繁忙到退休后清闲单调而产生的一种负性心理,主要表现为“情感消沉,精神退变”,为一种有害身心健康的“不安定因素”;需要学会自我调适来加以消除,既利于安度幸福晚年,又能促进延年益寿。常见的“黄昏”心理有以下“七感”。

冷落遗弃感

有的老年人退休后,由于不再忙碌于工作,生活中没有了迎来送往的热闹,觉得不能再在职业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心里便会产生萧条冷落之感,这种失落的心理挥之不去,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冷落遗弃感”。

对策 要充分认识退休犹如季节转换,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应主动摒弃虚荣心,把“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社会进步需要新老更替,老年人退出职场舞台,是把更多机会和使命交给年轻一代。只要想开了,就能用平常心当好“新角色”,安享人生。

累赘包袱感

有的老年人受传统养老模式的影响,整日困守斗室,闭门不出,无所事事。这种消极养老方式容易使人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不能再为家里做事,认为自己是子女的累赘,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想法。

对策 要树立信心,把晚年当成人生的秋天,是成熟与收获的季节。除了尽心帮助子女,还应积极走出家门,坚持参与社区服务或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等,使自己成为不再是“被赡养的一群人”,而是和年轻人一样发光发热的“社会中坚力量”,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怀旧回归感

有的老年人多愁善感,留恋过去,常沉湎于对以往的追忆,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怀旧情结,但大多是让人不愉快的悲观伤心事。有过坎坷经历的老年人,其思绪会集中于过去艰辛的生活,睹物思人,愁绪满肠;有过悲欢离合的老年人,往往对当时的情景刻骨铭心,难以走出痛苦思念的阴影,经常唉声叹气……

对策 凡事要往好处想,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不顺心的事十有八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成为过去;不妨仔细咀嚼“不幸中的万幸”和“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两句话,这样可以冲淡愁绪,感受幸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不可阻挡;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使自己健康而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枯燥无聊感

有的人到了老年,缺乏外界各种信息的传递,更难接触新鲜事物,使平时生活缺少情趣,自然就不能老有所乐。这样日复一日,心理上就会产生枯燥无聊的情感,感到生活是多么的无趣、无味、空虚。

对策 对于事业来说,老年人大多已画上了“句号”,但对于整个生活来说,老年期则是一个“逗号”,是一个新的起点。老年人要有阳光心态,善于寻找生活情趣,多走出去与人沟通交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健康的群体性体育和文娱活动;闲暇时可迷于书画、痴于养花、沉于歌舞或结伴游山玩水、领略大自然无限风光。这样就会感到老有所乐,晚年生活丰富而充实,不知不觉中让枯燥无聊之感荡然无存。

颓废无为感

有的老年人尤其是那些体弱多病者,常常是过去的事情不提、现在的事情不做、将来的事情不想,他们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终日无所事事,对生活失去信心,始终被颓废无为的心态所笼罩,自己的积极形象也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对策 人到老年,生活更需要自信,自信是人的半个生命,要做到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人老心不老。老年人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和艰苦奋斗及努力拼搏,机体功能出现衰退与免疫力下降,难免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甚至多种慢性疾病所困扰,应该勇于坦然面对,拥有战胜病魔的信心和意志。只有这样,生命的乐章才会奏出强音,生命的火焰才会越燃越旺。

黄昏末日感

有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经历过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已到了临近生命的尽头,从而产生一种对黄昏末日即将到来的沮丧、忧伤、悲哀或惆怅之感。

对策 经历了幼年的纯真无邪,经历了青年的热情激昂,经历了壮年的稳重责任,我们才终于迎来我们的暮年时光。暮年时光不是黄昏末日,也不是生命的“悬崖”。老年人应以“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的美好心态去拥抱晚年生活,精神抖擞地再为社会发挥余热,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孤独寂寞感

有的老年人退休后告别了众多的社会活动,一时还不能接受和适应;另外,一些子女与老人长期分居,造成生活照顾不周,特别是那些失偶的孤寡老人,更容易引发孤苦伶仃之感。

对策 老年人可以上老年大学,学习接受新知识和结交新朋友;去老年活动中心与新老伙伴谈心、聊天、倾诉;力所能及地参与一些有益于社会或集体的活动。孤独寂寞感便会慢慢淡化,若生活能自理,就不要过多依赖子女;改变养儿防老的思想,及时更新养老观念,住养老院同样幸福。至于“空巢”老人,不妨主动去寻找志同道合的另一半,一切孤独寂寞自然就会烟消云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