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药物治疗和预防

作者: 何佐隆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导致血液中尿酸蓄积过多,沉积在肢体比较末端的部位,从而引起受累部位疼痛的疾病。

痛风药物治疗

(一)无症状高尿酸潜伏期

在这个阶段,血尿酸水平超出正常范围,降低尿酸水平是避免诱发痛风的关键。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严格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也可降低痛风的发病率。定期检测血尿酸浓度,必要时服用促进尿酸排泄药如丙磺舒等,使尿酸水平保持在可控的正常范围内。

(二)急性痛风关节炎期

由于大量尿酸从血液中析出,沉积于关节,在中性粒细胞吞噬尿酸盐晶体的过程中引起关节红、肿、热、痛。急性期治疗以控制症状为主。

1.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是治疗重症急性痛风发作的特效药。该药通过阻止白细胞浸润和吞噬作用,从而降低乳酸形成,有效减少尿酸晶体的沉积,起到止痛抗炎作用。过量服用易引起可逆性周围神经病变或器官衰竭,严重者服药后会在72小时内死亡。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及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应禁用。

2.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前列腺素的生成,起到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尤其适用于60岁以下无肾脏病、心血管疾病和活动性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常用药为塞来昔布、依托考昔等,但该类药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血管系统,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3.糖皮质激素

严重急性痛风发作伴有较重全身症状而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无效者,可单用或合用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为泼尼松或泼尼松龙。体液潴留、高血糖、血压升高、肾脏疾病、胃肠道溃疡等是激素常见不良反应,撤药后易发生反弹,应尽量避免频繁或重复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

4.氨基葡萄糖

氨基葡萄糖可选择性地作用于骨关节炎,修复结缔组织,起到消炎止痛作用。其无胃出血等不良反应,且耐受性良好,能缓解痛风等引起的关节肿胀与疼痛、关节僵硬等症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恶心、便秘、腹胀、腹泻是其轻度胃肠道不良反应,其他不良反应包括皮疹、瘙痒和皮肤红斑。

(三)痛风间歇期和慢性期

1.别嘌醇

别嘌醇为次黄嘌呤和黄嘌呤的类似物,可竞争性地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通过阻断次黄嘌呤和黄嘌呤转化为尿酸而降低血尿酸浓度。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头痛、肾炎、肝脏毒性、骨髓毒性、过敏反应等。

2.非布司他

非布司他为非嘌呤类黄嘌呤氧化酶选择性抑制剂,可抑制尿酸合成,降低血清尿酸浓度。在治疗时,不用考虑食物以及抗酸剂等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但是对于存在中度以及轻度肾功能障碍的患者要适当调整剂量。其在降低尿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降尿酸药物。

3.丙磺舒

丙磺舒通过抑制尿酸盐在肾小管的重吸收而降低血中尿酸盐的浓度,促尿酸排泄,从而减少尿酸沉积。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偶可引起消化道溃疡。易诱发形成肾结石,应大量饮水并同时服碱化尿液的药物。与磺胺类药有交叉过敏反应,对磺胺类药过敏、肾功能不全,伴有肿瘤的高尿酸血症或使用有细胞毒性的抗癌药、放射治疗的患者禁用,因其可引起急性肾病。

4.苯溴马隆

苯溴马隆作用于肾近曲小管,具有促尿酸排泄作用。由于其是CYP2C9的抑制剂,应避免与华法林等依赖该酶的药物同服,以免发生药物间相互作用,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肝毒性。

如何预防痛风?

1.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量

痛风发病和嘌呤代谢紊乱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内的嘌呤来自两方面:第一,内源性嘌呤产生;第二,饮食摄入。预防痛风,平时就应该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量。偶尔一次食用高嘌呤食物,并不会影响尿酸生成和代谢。但是,如果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类食物,就容易造成血尿酸代谢失衡,继而发展为高尿酸血症,增加痛风出现的概率。

2.多饮水

机体内的尿酸代谢主要通过肾脏,当血液循环途经肾脏时,它就会自动拦截血液中的水分及尿酸,并通过尿液排至体外。多喝水是预防痛风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稀释尿液和溶解尿酸,避免其长期在一个地方形成结晶,从而达到预防痛风的目的。

3.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都是低嘌呤的食物,能够促进尿酸排泄,有效预防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性关节炎。

4.控制体重

人的身体如果过于肥胖,那么就会增加肝脏当中的尿酸合成,减少肾脏排出的尿酸量,使尿酸水平不断升高,因此必须积极控制体重。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中避免剧烈运动或突然受凉诱发痛风。

5.限制饮酒

乙醇不但会促进体内嘌呤代谢加速而使尿酸浓度迅速升高,其自身代谢也会使血乳酸浓度升高,乳酸可抑制尿酸代谢而致尿酸浓度升高,因此无论是白酒、啤酒还是黄酒,均可诱发痛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