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不被理解的时候
作者: 安心文为什么我得不到理解啊?心理咨询中,时常有人这样抱怨,想在心理咨询师这里“讨个说法”。也是,当人不被理解时,委屈、烦恼会一股脑涌上心头。
可是我要说,不被理解,甚至被误解,是常有的事。
我之前生了一场大病,一是病情危险,二是病状难熬,三是病程漫长。因此我休了很久的病假。于是,长期的病休,难免引来一些不知情者的猜测,说我反正快退休了,这病假不休白不休。我听到时,也曾愤愤不平。
可是细想,人家只是不了解情况。当初我是因腰椎间盘突出休的病假,连自己都没当回事。谁知道竟是可以夺命的腰椎结核呢?又有谁知道我躺在床上怎样熬过几百个日夜呢?不知者不怪。而且我想,这个误解还挺好的——人家无非说我休假太久,言下之意不就是在说我的病情并不严重,这不相当于对我的祝福吗?
人际交往中,期盼理解,甚至祈求理解,大概是人的一种天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被他人误解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又是我们必须要理解的。
这是因为信息的沟通有局限性,信息的处理又具有主观性。因为信息沟通的局限性,导致信息传递的不充分、不完全,这就会妨碍人们对真实情况的了解。于是,由于相关信息的缺乏,就会有不理解,甚至有误解。有人对我休病假误解成有意为之,就是因为信息缺乏,人家不了解情况,这是人之常情。
因为信息处理具有主观性,人的想法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人主观经验的影响,总有一小部分人不会带着善意揣度他人。也可以说,他们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信息的。于是,由于相关经验的缺乏,就会有不理解,甚至有误解。比如一些听起来不太严重的疾病,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理解患者的痛苦。
就因为这个人之常情,我们对别人也会有误解。那天,我在父母那里吃完饭后找不到牙签,当时第一反应是怎么连牙签都没有,后来才反应过来,80多岁的老父老母,满口都没有几颗牙了,怎么会用得上牙签呢?我是早就知道的,却没有想到这点。后来每次一起吃饭,我都会给老人做点好吞咽的饭菜。尽管如此,对没有几颗牙的老人吃饭之难,我又有多少感同身受的理解呢?
所以,生活中我们要坦然面对不被理解。有时候,过分地祈求理解,是一种底气不足,是一种自我迷失。其实,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心安;是对得住自己的心。何况,理解常常需要漫长的时日。毕竟在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会不经意间误解别人。对于无关人员的误解,我们要学会接受,做好自己就好;对于重要的人,要及时解释清楚,消除误会。
比如,我们的许多美好念想,自己好好珍藏就够了,不必祈求别人的理解;我们的一些痛苦感受,自己好好消化就够了,不必祈求别人的理解;我们的各种心态,自己好好关照就够了,不必祈求别人的理解;我们的所作所为,自己好好把握就够了,不必祈求别人的理解……
所以,如果你有缘得到别人的理解,一定要感恩,因为那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你看,有时候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泪如雨下,就是因为心里涌起了被理解的幸福暖流。
所谓理解都是相对的,都是有主观投入的。即便所谓的心心相印,所谓让你感动得热泪盈眶的理解,也是相对的。每个作者的写作,都是为了让别人理解,为此都会竭尽所能。结果呢?哪怕再优秀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说现在,看了我这篇文章,作为读者的您有怎样的理解?您能完全理解我这个作者的心思吗?如果幸而哪些话我们有了共鸣,我就足够欣慰了,真的感激您的理解。但是,说到底每位读者总是各有各的理解。所以理解也是相对的,也是有局限性的。
那我们还追求理解吗?当然要追求。首先,你也应该去努力理解他人,善于走进别人的心中,带着善意面对他人;其次,你可以努力争取别人对你的理解,尽量不做出让人误解的行为、不说让人误解的话,发生误会及时解释清楚。如果真的遇到让人无法理解的人和事,要尽量做到不随意评价他人,不见全貌不予置评。赞美的话可以脱口而出,诋毁的话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我们共同的努力或许可以让这个世界多一分温暖,更加融洽。但是,当你不被理解的时候,请学会保持一份坦然。
罗森塔尔效应的故事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曾策划一项心理实验,当时他在美国加州的某所小学选择了一批学生,并且开始当着老师的面,预测了18个人的未来,但是他都采用了赞美的口吻,说他们都非常有潜力,属于大器晚成,并且要老师和18位同学都要严格保密这件事。
而在8个月之后,罗森塔尔再次回到这所小学,给曾经被赞美过的18位学生进行了二次考试,这时奇迹发生了,据说他们的成绩有了质的飞跃,并且变得更加开朗自信。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有趣的变化呢?
罗森塔尔效应其实就是说明心理暗示的作用强大,尤其是积极的心理暗示甚至能改变人的行为和心态,最终期望就很可能会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