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心脏病其实是心理障碍

作者: 朱颖

有的心脏病其实是心理障碍0

临床上,有些患者的心脏并没有任何病变,却会表现出和心脏病一样的症状,如心悸、胸痛、胸闷气短等;还有一些患者在服用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之后,确实有症状改善的表现,但检查结果显示心脏各方面并无异常。那么,这些患者的心脏到底有没有问题呢?

心脏病是指心脏在结构或功能上出现异常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它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其实,患者在面对心脏病时,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有的可能感到自责,为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了心脏病而后悔;有的可能过度恐惧,担心自己命不久矣。而这些负性情绪又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也有的人经检查发现心脏功能一切正常,却表现出胸闷、胸痛、心悸等一些心脏病的症状,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患了心理障碍,又引发了躯体化症状。这些患者在临床上被称为双心疾病患者,他们有些既有心理、情绪、失眠问题又有心脏病,有些只是有单纯心理问题,表现为胸闷、胸痛等类似心脏病的症状。

对于双心疾病患者,可通过心理疗法,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面对心脏病及心理障碍带来的身体上的困扰。心理疗法包括以下几种。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发现和纠正那些导致其发生心理问题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使患者更好地应对压力、提高自信、减少心理不适。如感觉“心脏病”发作时,患者通过放松训练逐渐缓解症状,了解自己的症状如何来临、产生及转归。等待完全掌握之后,患者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帮助战胜疾病。

情感焦点疗法 情感焦点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处理心理上的负性情绪,比如焦虑、抑郁等。通过对这些情绪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患者可以了解负性情绪产生的诱因和正确应对方式,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抑郁。

家庭系统疗法 家庭系统疗法是以家庭为对象而施行的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协调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通过交流、建立联盟、角色互换等达到认同,运用家庭成员间的行为模式相互影响的效应,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缓解因“心脏病”带来的家庭关系问题,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