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治心脏病验方精选

作者: 蔡柏 廖凯明

心慌、胸闷、胸痛……很多心脏病患者常饱受疾病之苦,下面介绍名医赵恒教授在临床中总结的治疗心脏病的经验方,供学习借鉴。

参七合剂

组成 花旗参(或党参)10~30克,三七5~10克。

功效 益气活血。

主治 用于气虚血瘀型胸痹心痛。

定心合剂

组成 太子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5克,柏子仁15克,桂枝5克,苦参3克,龙齿10克,酸枣仁15克,大枣10克,茯苓15克,丹参15克,炙甘草10克。

功效 益气养阴通络。

主治 用于气阴两虚型心悸。

经典案例

刘某,男,48岁。

主诉 心悸失眠2年。

现病史 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失眠,伴口干乏力,无胸闷气喘,心电图检查示频发房早(房性期前收缩),查心率76次/分,律不齐,可闻及期前收缩,无杂音,双下肢无水肿。舌淡红,苔白略黄,脉结。

中医诊断 心悸(气阴虚夹瘀)。

西医诊断 心律失常。

治则 益气养阴通络。

处方 定心合剂加减。

太子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5克,柏子仁15克,桂枝5克,苦参3克,龙齿10克,酸枣仁15克,大枣10克,茯苓15克,丹参15克,百合10克,炙甘草10克。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 服药后诸症改善,复查心电图示期前收缩(早搏)减少,效不更方,继续服6剂。

三诊 复查心电图期前收缩消失,嘱继续服原方巩固疗效。

按 心悸是中医病名,《黄帝内经》中无心悸病名,《灵枢·口问》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伤寒论》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后世医家认为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发以心脏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心脏病症。

本案患者心悸、口干乏力,观其舌脉,四诊合参,辨为气阴虚,虑其病久有瘀,故治以益气养阴通络之法,方中太子参益气为君,麦冬、柏子仁、百合、五味子、酸枣仁等养阴安神,伍以丹参、桂枝通络,少佐苦参清心、龙齿定悸。诸药共伍而取效。

(温馨提示:以上方剂均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上一篇: 如何自测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