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合理用药有讲究
作者: 窦青瑜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脏病为常见,患有多种疾病需要使用多种药物。此外,老年人心理调节能力和生理功能都有衰退,因此对老年人疾病的治疗和药物使用更需小心谨慎。
远离十大误区
误区1:不遵医嘱,擅自增减药物
有些老年人一旦发现患病,治疗上操之过急,随意加大药物剂量。血压降得太快或血糖降得过低可能会引起脑供血不足,导致头晕、乏力,甚至低血糖昏迷。有的老年人一旦病情稳定,就又开始自行减量,导致血压、血糖波动,病情反而可能加重。
误区2:道听途说,听信他人的治疗方案
同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治疗药物,治疗机制不同,要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选择针对性药物服用,不能因为别人用了效果好,就跟风随意换药。
误区3:盲目养生,大量服用保健品
有些老年人不加鉴别地相信广告宣传,不咨询医生,就买来各种补药或保健品吃,不但浪费金钱,还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得不偿失。
误区4:没有症状,不用吃药
一些老年人虽然血糖、血压明显升高,但没有明显不适症状,以为自我感觉良好就可以不服药,直到出现脑卒中等严重后果,为时已晚。
误区5:是药三分毒,不吃或者少吃药
正规药物均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只要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正确服药,大多数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可控的,身体可以耐受。
误区6:随意性大,服药不定时
要想使机体对药物能较快而完全地吸收,并达到适当的血药浓度及最佳治疗效果,应在规定时间内给予恒定剂量,即强调服药的定时性,如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或饭中服用等。而有些老年人不遵守这些用药规律,影响治疗效果。
误区7:服药困难,掰开或研碎后再服药
部分老年人觉得药片太大或吞咽功能下降,将药片掰开研碎,或将胶囊中的颗粒倒出服用。对一些控释片、肠溶药品不能随意破坏药物结构,需咨询医生和药师后再用药。
误区8:药物有依赖性,要定期更换
合适的药物效果理想,不良反应少,对重要器官均有保护作用。在选用某些药物后,如果效果理想且没有不良反应,不建议随意换药。
误区9:滥用维生素、抗生素
有的老年人认为维生素没有副作用,是万能补药,实际上老年人只要均衡饮食,一般可以摄取足够的维生素,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必要的维生素。有的老年人对抗生素过分依赖,一有感冒、腹泻就服用抗生素,事实上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应在病因明确的情况下按医嘱服用抗生素。
误区10:只要服药就行,不重视生活方式的改善
对于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或糖尿病,除了服用药物治疗,还要结合良好的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合理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慢跑等),避免剧烈运动。如果认为只要服药,就可以大吃大喝了,那么,血压、血糖、血脂肯定无法控制良好。
牢记十大原则
◎受益原则
老年人应权衡利弊,充分考虑药物的风险和获益。比如老年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风险升高,如果使用抗凝药物临床获益仍然大于出血风险,则不需要停用抗凝药,而应该积极纠正引起出血的危险因素。
◎谨慎原则
老年人选药需谨慎,除考虑疗效外,还要兼顾不良反应,避免使用老年人禁忌或慎用的药物,防止滥用保健品。
◎个体化原则
老年患者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如病情、肝肾功能、体重等因素考虑药物剂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对于某些特殊药物,如华法林、地高辛,需监测血药浓度,将其控制在合适范围内。
◎优先治疗原则
老年人多病共存,为避免使用不同药物,突发急症时,应当确定优先治疗原则,抓主要矛盾,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问题。
◎简单原则
老年人用药要少而精,尽量减少用药种类,控制在5种之内。如果药物疗效不佳,耐受性差,可考虑停药,以减少药物种类。
◎小剂量原则
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耐受性降低、安全范围缩小,用药应采取小剂量原则,缓慢增量,最终达到治疗效果。
◎择时原则
根据时间药理学原理,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进行治疗。比如高血压药物建议晨起空腹服用;阿卡波糖需和食物一起咀嚼服用;身体对糖皮质激素有昼夜分泌规律,一般早晨服用。
◎暂停用药原则
当没有继续服用药物的指征时,应果断停药。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和病情变化,应考虑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要尽早就医,及时调整药物。
◎非药物原则
应重视老年患者的非药物治疗,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情愉快,戒掉不良嗜好,保证充足睡眠,养成科学、规律的生活方式。
◎用药依从原则
老年人用药的依从性常常不尽人意,所以为提高依从性,可以做好以下几点:尽量使用一天只服用一次的药物;使用专门的药盒分装药物,贴上标签,按早、中、晚用药依次放好;家属及其子女按时提醒并督促老年人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