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亲吻病”

作者: 杨光辉

小李的孩子刚满月,亲戚朋友来看望孩子时会情不自禁地亲吻孩子的脸蛋或嘴巴。没过多久,孩子发热不退,脸上长出了一些红疹子,还有脱皮的症状。

小李赶紧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孩子被诊断为“亲吻病”,致病原因是成年人亲吻孩子后留在孩子脸上的病毒引起了感染。

亲吻孩子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竟会传播这么恼人的疾病?

孩子感染巨细胞(EB)病毒后症状与普通感冒类似

通常所说的“亲吻病”指的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导致的。这种病毒可通过血液、唾液传播,常见的传播方式有共用餐具、口口喂食、飞沫传播等。

EB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成年人的携带率为90%以上。大多时候这种病毒与人和平相处,不致病也没有临床症状。可当病毒接触抗病能力较弱的婴幼儿时,可能引起孩子发热、扁桃体发炎、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严重时还会引起长时间发热、肝脾肿大、持续的肝功能损害等。

感染EB病毒的孩子大多会有发热、鼻塞等症状,这和普通感冒很相似,容易误诊,但是这种疾病的发热时间较长,可以持续1~2周,使用退热药物往往也很难退热。还有的孩子表现为咽峡部炎症,检查可以看到患儿扁桃体红肿,有像脓一样的渗出物,容易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一半以上的患儿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等症状,还有一部分患儿发热的同时身体上出现多形性的皮疹或者红斑。

事实上,临床多见的是轻型的EB病毒感染,需要家长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孩子有反复发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眼睑水肿、皮疹等异常表现,应该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家人在亲吻孩子时不要亲嘴巴

目前针对EB病毒并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感染之后也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

对噬血细胞综合征和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患儿,有效的治疗手段则是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者造血干细胞移植。

实际上,除了“亲吻病”,还有很多疾病可以通过接吻或近距离的飞沫传播,如流感、麻疹等。另外,婴幼儿大多有“吃手”的习惯,病毒和细菌也可能通过未洗干净的手间接传播。

家长们要记得避免亲吻孩子,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吃饭时使用公勺公筷,最好为孩子选购专用餐具并定期消毒,同时还要委婉拒绝亲朋好友亲吻孩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