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氤氲, 给海瑞开一张养生方
作者: 王洪艳
海瑞,明代著名清官,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他刚正不阿,耿直廉洁,民间称之为“海青天”。后人或研究其治理基层的经验,或赞美其正直清廉的品行,或口口相传其几经波折的为官经历。在医者心中,海瑞的生平有一番新的解读方式——他的健康问题具有鲜明特色。受先天禀赋的影响,后天加之嫉恶如仇的性格、官场上尔虞我诈的精神压力,以及时时暗耗阴血、劳心不止的生活方式,使其体质接近“阴虚质”。阴虚者多有内热,在四季中喜冬不喜夏。在影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便有一段海瑞母亲与海瑞的对话:“郎中说过,冬月天都怕热的脚是火脚,心火旺,脾气不好。”同时,其在诗作《病中立秋》中写道:“三伏初收展病扉。”这些都是阴虚体质的特征。如若海瑞能够认清其体质,孜孜不倦地坚持养生,是否能祛病、延年、益寿呢?“久思烦躁抑郁而阴亏”,同体质的脑力劳动者,能否从海瑞的故事中获得一些养生智慧呢?
甘寒养阴,使阴阳平调
阴虚者多有内热。热者,寒之。但这种热象并不能直接用简单的清热之法解决。寒性药物的药性有苦寒、辛寒、甘寒之分,需要正确认识体质,才能做到清热法的“精准应用”,最终寻觅到适合阴虚体质者的寒性药。
针对阴虚体质,如辨别不清虚火或实火,直接服用黄芩、黄连等性味苦寒、清泄实火之品,或者自行使用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来败火,只会导致苦寒伤阴。虚热体质者用之,也只会“南辕北辙”,几天之后,患者阳更亢而阴愈亏,阴阳失衡,进而导致失眠等症状会更加严重。
中医体质学专家王琦教授论及“因生活条件而施治”时指出:“在临床治疗中,脑力劳动者多思虑过度而少活动,易伤精耗气,多致里虚。治疗时,宜偏于补法而不可伐其正气。”所以,阴虚体质人群正确的调养方法是服用甘寒养阴的药物,使“皲裂”的脏腑得以滋润,用药以生地黄、麦冬、玉竹为代表;可酌加陈皮、佛手理气之品,防止长期服用养阴之品导致的痰湿内生、气机阻滞;同时,脾胃阳虚而便溏者需慎服此类药物。
苦读损目,需一招应对
像海瑞这种文官,白天为老百姓干实事,晚上则苦吟诵读,眼病这种“职业病”也可能让其苦恼不已。古文人苦于体而成以文,杨万里诗曰:“只有观书乐,其如病眼何,但令吾意适,不必卷头多。”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治疗方法,云:“何如闭目坐斋房,下帘扫地,自焚香。听风听雨都有味,健来即行倦来睡。”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电子产品成为我们生活中分不开的“伴侣”,上到白发苍苍之老者,下到咿呀学语之孩童,喜之、恋之者较多,厌之者少矣。一些朋友的视力问题不容乐观,常以滴眼液、枸菊地黄丸为伴。
阴虚者目有疾,首先,应采用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防止“久视伤血,识物不清”;其次,多外出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醉情于山水,以不过为度,方能从根本上保护视力。在此,笔者送您一招,以解眼疾这一“职业病”——常用桑叶熏洗。桑树在我国已有七千多年的生长历史,从头到尾、从里到外都是宝,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除了吃桑椹可以滋补肝肾,使用桑皮水煎服用还能利水消肿。目赤眼痛时,可煎煮桑叶水,利用其清肝明目的功效,熏蒸眼部多可取效。
睡眠养生,可酿好体质
好睡眠是人体一味“天然补药”。若睡眠周期能与自然环境昼夜更替周期同步,遵循“天睡我睡,天醒我醒”的睡眠节律,则能省去不少医药花费。
在自然状态下,人觉醒和睡眠状态交替,即寤寐。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人体睡眠(寤寐)节律必须适应自然界的昼夜节律,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建立睡眠(寤寐)节律核心是使卫气随天时交替行于阴阳。因此,需要法天应时,自然睡眠,用自然之法养自然之体。

阴虚体质者,热盛于内,脏腑机能紊乱,使得卫气只能昼行于体表而“寤”,夜却不能内行于脏腑而“寐”。对于这类失眠患者的治疗,除了使用滋阴降火、收涩安神的方法,服用龙骨、牡蛎、麦冬、百合等中药外,习练导引术、佩戴香囊也是行之有效的助眠方法,即“导引以除不寐,服气达助眠”。
中药香囊可用于防治失眠,不仅富含生活情趣,还体现了“简效廉验”的中医特色。具体建议在白天使用具有开窍提神功效的药物配方,夜间使用以安神定志功效为主药的药物配方,通过白天、夜间交替使用“提神”香囊和“助眠”香囊,帮助阴虚失眠的人群恢复睡眠,提升睡眠质量。
导引也可用于治疗不寐,是指将睡前导引术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使睡养导引术生活化,起到舒缓身心、有益睡眠之效。由于心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主”,阴虚失眠者可以在睡前习练“华山十二睡功”第一式“意守心神法”。
具体操作步骤:先正身,自然盘坐于床上,两手掌叠放于肚脐上,然后虚腋、沉肩、坠肘,独立守神,调整呼吸,叩齿36次;取侧卧位,双手放松,下腿收回,脚趾收缩,挤压涌泉穴,齿闭,舌顶上腭。意念需走心经、小肠经两条经脉路线,最终将心神归于下丹田。练习此功法,一要坚持,二要循序渐进。意念也不能太过强烈,需要合理调控。
高者气寿,而下者气夭
阴虚体质者如“火热内耗,阴液亏损,虽暂时亢奋于外,但已家徒四壁,弹药无以为继”,长期不调理,人体正气终会损之又损,残留正气如“星星之火”“涓涓细流”,最终易患结核病、糖尿病等疾病,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心理调节、导引练习等方式徐徐调补,培补脏腑气血,可恢复阴平阳秘的平和体质。
除了以上常规生活方式的调节,治疗中需特别注意环境在阴虚体质者养生中的作用。“好环境、好体质,顺应地域、自然养生”,素体阴虚、不耐热体质的人,如临夏日,酷热难忍,内热加外热双袭,病情则有加重之势,建议居住于高山密林、流水潺潺、环境优美之处,也可选择做“候鸟”,择北方之地养生,此即“南人北养”。
责任编辑/陶宪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