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看“医圣”千古

作者: 周海平

从“伤寒”看“医圣”千古0

黄帝制九针,神农尝百草……起源于先民哲学和生产生活,充满智慧的中医学,绵延千年,流传至今。这其中,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经方体系,对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经方体系“开山鼻祖”的张仲景,也因此被称为“医中之圣”。其学说与方药,即便距今已有上千年,仍指导着现代中医学,拯救百姓于病痛中:近些年,葛根汤、小柴胡汤和大青龙汤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做到了方方对证、药药见效。

医学经典,皆源自生活

中医辨证论治核心思想的产生,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古代中医学受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仅能从人们的自我感受及症状反应中寻得疾病的蛛丝马迹,再根据古人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规律,探索治病的方法。治病养生的经验代代相传,待文字成熟后,便形成了医学专著,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

张仲景,名机,是东汉末年民间的名医。据考证,张仲景的故里为河南南阳邓州。在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张仲景医书时,曾经引用唐朝甘伯宗的《名医录》,引文说:“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东汉末年,中医学得到快速发展。当时,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经》,加之自身的分析思考、实践经验,形成医书;医书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整理,于《脉经》的卷七、卷八、卷九收载了部分条文,继而又整理出《张仲景方》十五卷;演变至后世,成为《伤寒杂病论》,而后又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传于后人,济世于民,被奉为中医临证之圭臬,“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

医圣之名,得来不虚

王叔和生活的年代较张仲景稍晚,他于《脉经》亲切地称之为“仲景”;皇甫谧生活的年代则更晚一些,于《针灸甲乙经》中说:“仲景论广伊尹《汤液经》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直呼“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金代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到“仲景者,亚圣也”;直到明代,徐春圃、方有执称张仲景为“医圣”,并点评其著作为“诸方之祖”。

由此可以看出,张仲景颇受后世医家的推崇。而其学术成就,均能从《伤寒论》中窥以全貌。该书虽以“伤寒”冠名,实为记载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揭示其病因病机、确立其治则方药等,是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一部巨著。

他提出的六经辨证,以“八纲”为指导,自成一体,将疾病按照症状和发展规律,以寒热分别疾病的性质,以表里分别疾病的深浅部位,以虚实分别邪正的盛衰,把阴阳作为总纲,全面统领。

辨轻重,分缓急

《伤寒论》中,无不体现了张仲景对扶正祛邪、平调阴阳、表里先后的重视。他根据虚实之不同,或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或以祛邪为主、辅以扶正的斡旋之法。如桂枝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半夏泻心汤等。

就阴阳而言,虚寒者扶阳,阴虚者养阴。另有扶阳与养阴并用之法,颇具特色,诸如芍药甘草附子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炙甘草汤、四逆加人参汤等,均系二法并用于一方的例证,适应于阴阳两虚的病证。

就表里虚实而言,张仲景认为,必须根据病证表里的先后缓急、寒热虚实的孰轻孰重,分别采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的相应措施。

将“保胃气”放在重要位置

张仲景认为,在治疗外感疾病的过程中,胃气充沛与否,决定着病情的发展趋势和机转。

《伤寒论》开篇第一方就是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5味药组成。人们往往认为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的解表剂,殊不知,它还是调理脾胃,补益正气之方。张仲景也多次强调服药后养护脾胃的食疗方法,如桂枝汤方后所注的“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如此,强调正气,基于脾胃,在临证中有着很好的启迪作用。

责任编辑/陶宪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