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峰:跟着《黄帝内经》学养生

作者: 郑访江 祁琴

廖志峰,1946年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自幼深受家学影响,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少年时代即能背诵药性400味、方剂歌诀300余首。1979年,廖志峰以优异成绩被选拔分配到甘肃省中医院工作,从此兢兢业业为患者服务40余年。

廖志峰在消化系统疾病、肝胆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治方面多有建树。他提出“攻邪勿伤脾胃,托补依赖脾胃,调护须培补脾胃”的观点,强调注意饮食调摄,可促进疾病的康复。

从《黄帝内经》中领略养生文化

谈及养生,廖志峰常说,《黄帝内经》为人们养生保健提供了基本遵循原则。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廖志峰认为这其中不仅讲了养生之道、养生法则,同时还提到了“道法术器”等问题。

他解释道,上古时代的人大多数懂得养生之道,能够取法于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起居生活,并加以适应和调和,饮食有节制,作息有一定的规律,不过度操劳,不过度行房事,所以形体和精神都很旺盛,能够协调统一,活到人类自然寿命的期限。而现代有些人却与之不同,他们把酒当成水,豪饮而没有节制,把不正常的生活习惯当作常态,不知道保持精气的强盛,不善于调养精神,一味追求感官快乐,失去了人生的真正乐趣,起居作息没有规律,所以很容易呈现老态,身体健康也受到影响。

要想健康长寿,生命既保证长久,也保证质量,就要通晓自然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然后根据个人的身体条件、客观条件等,选择适宜的养生方法和措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地践行养生之道,才能“终其天年”。

调摄情志,固秘阳气

廖志峰说,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情志、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简称“七情”,并分属五脏所主。若七情变化超越了常度,任性放纵,过度激动,则会导致人体气血运行紊乱,脏腑功能失调,引起许多情志病证和内伤病证,从而影响健康和寿命。

廖志峰:跟着《黄帝内经》学养生0

《素问·五运行大论》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黄帝内经》非常重视情志致病与精神情志的调摄。《素问·上古天真论》载:“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意指人要保持内心澄澈,气定神闲,不使外物内扰于心,不令体内正气涣散,不仅要思想纯正,不贪心奢求,不患得患失,而且要与人为善,遇事善恶有分,办事有原则,不优柔寡断,才能使精气和神气存留体内,保持充沛的正气。如此,正气强盛,阳气固秘,病邪就不会祸害人体,疾病就无从发生,保证健康长寿。

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饮食五味化生水谷精微,以此作为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饮食不节、饮食五味偏嗜、饮食太过均可成为致病因素,正如清代医家毛世洪《养生至论》所说:“养生者固宜节食,尤宜节饮。食伤人所易知,饮伤人都不觉。茶、汤、浆、酒以及冰、泉、瓜、果之伤,谓之伤饮。”因此,无论是“食”,还是饮酒、喝茶、吃水果,都不能太过,要适度而有所节制。如果五味偏嗜,偏助脏气,致使五脏之气盛衰失调,亦可导致疾病发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谈到上古之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原因之一即是“食饮有节”。如《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即疮疡肿毒)”;《素问·奇病论》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类似于2型糖尿病)”。这些情况,都在提醒人们饮食不可过饱,尤其要少食肥甘厚味,以免损伤脾胃,引发各种病证。

同时,《素问·脏气法时论》还提出膳食营养指南,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要求人们调整食物结构,不仅要注意食物品种、谷菜果肉的搭配,更要注意“气味和而服之”,即要谨和食物寒热温凉“四气”与酸苦甘辛咸“五味”,严禁过偏,以使人体阴阳、气血、脏腑保持平衡协调。

谨慎治疗,避免过度

廖志峰表示,现代临床上过度医疗的情况时有发生。《素问·至真要大论》在论及药物使用时指出,五味各有所能,增强相应脏气,但若久用,则会偏助脏气,导致五脏之气即五脏功能失调而致病,故该篇警告说“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药物过用,四气五味过偏,轻则损伤脏腑气血,重则致病,甚则死亡。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言:“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在现代社会,滥用中药通便药、清热解毒药以及西药中的抗生素的现象并不少见。滥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导致脾胃虚弱,正气不足,健康水平每况愈下。

廖志峰认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使用药物、针灸、推拿、手术或其他疗法时,均应在患者已患疾病的情况下应用,且需要根据患者当时的表现辨证施治,采取祛除邪气、扶助正气、调理脏腑经络和调摄气血的治病措施。

因为方剂药物各有偏性,经络穴位的功能主治亦各有其所长,所以医生在遣方用药、针刺艾灸、推拿等治疗时,均要注意把握好度,要针对病证,做到适可而止,勿使之“过用”而伤正。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中,或健康人群在养生保健时,也要注意把握好度,既不能不明辨证、诊断,而乱用治疗与保健措施,亦不能求快、求好而多用、滥用治疗与保健措施。

责任编辑/李思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