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缠的湿应这般祛
作者: 曹俊岭很多人在夏季会觉得脑袋昏昏沉沉、不清爽,甚是困乏、想睡觉,脑袋像裹了块湿布一样。人们将这些症状归结为“夏打盹”。其实,这些多是人体感受湿邪的表现。
中医认为,湿为自然界“六气”之一,是一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当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如外界湿气太过,或者人体抵抗力下降,湿气就会侵犯人体,成为致病因素,便成为湿邪。湿邪有内生和外感之分,与其他邪气结合,又会产生风湿、湿热、寒湿等证型。因此,在祛湿时,也要结合个人所患湿邪的特点,分型而治。
湿邪可化之、利之、渗之、燥之、胜之
祛湿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是消除体内湿邪而采取的方法的统称,又可称为“去湿”“除湿”“排湿”等。从中医角度来说,湿气分为很多不同的情况,需要辨证分型,不同证型患者的用药也有很大的不同。根据用药机理的不同,祛湿又可以分为化湿、利湿、渗湿、燥湿、胜湿等。
化湿是用气味芳香类药物祛除湿邪的方法,主要针对上焦病变和中焦病变。化湿药物多气味芳香,故又被称为“芳香化湿药”,多具有辛温之性味,归脾、胃经,能促进脾主运化的功能,从而解除湿困脾胃,如身体倦怠、胃部胀闷、大便溏稀、舌苔白腻等症状。常用的化湿药物有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等。
利湿是指用利湿药物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主要针对中焦病变和下焦病变。利湿药,大多药性下行,归膀胱、脾、肾经,能通畅小便,增加尿量,促进体内水湿之邪的排泄,从而解除由水湿停蓄引起的各种病症,如小便不利、水湿泄泻、水肿、淋证等。利湿药物多味甘淡而性偏寒凉,一方面能清热,另一方面能利尿,代表药物有白茅根、车前草、滑石粉、竹叶、茵陈蒿、金钱草、海金沙和木通等;代表方剂有六一散。

渗湿是指用味淡类药物祛湿的方法。渗湿和利湿较为类似,也是针对中焦病变和下焦病变,也是使湿邪从小便排出。但渗湿药物多味、甘淡,作用平和,如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等;代表方剂有五苓散等。
燥湿是指用苦燥类药物祛除湿邪的治疗方法,主要针对中焦病变。这类药物大多具有苦的特性。根据疾病寒热性质的不同,燥湿法可分为苦温燥湿与苦寒燥湿两类。如果中焦为寒湿所阻,如胸闷、呕吐、恶心、腹胀、大便清稀、舌苔白腻等,常用苦温燥湿的药物,如白术、苍术等;如果中焦为湿热所阻,如腹痛、腹胀、大便稀薄而热臭、舌苔黄腻等,常用苦寒燥湿的药物,如黄芩、黄连、苦参等,代表方剂有龙胆泻肝汤。
胜湿是指用味辛走窜类药物祛除湿邪的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关节、肌肉、筋骨的风寒湿痹。中医学在长期临床医疗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在治疗一些湿邪为患的疾病时,适当地应用一些“风药”,能使湿邪快速消散,使疾病加快痊愈,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风能胜湿”的原理。这里说的“风药”即具有风性善行、走窜开泄,或辛香发散,或宣畅气机作用的一类中药,如羌活、独活、防风等;代表方剂有羌活胜湿汤。
困于湿者,常备小药
针对夏天常见中暑、感冒、肠胃不适及皮肤病等湿邪为患的疾病,家庭中可常备一些除湿小药。如藿香正气水(丸、散),具有理气和中、解表化湿等功效,对夏季感冒、中暑,或因感受暑湿所引起的四肢酸楚、乏力,胸闷,心烦,恶心、呕吐,肠鸣、腹泻等症,具有较好的疗效;炉甘石洗剂,对皮肤具有收敛、保护的作用,可用于急性瘙痒性皮肤病,如夏季常见的湿疹、荨麻疹和痱子等。

此外,还可常备一些能代茶饮用的中药材。如山药荷叶茶,取山药6克、荷叶6克,冲入开水,浸泡5~10分钟即可饮用。山药可健脾止泄利,补肺润皮毛;荷叶可以清暑化湿,凉血止血。陈皮茯苓茶,取茯苓、陈皮若干,放入保温杯中,冲入开水,浸泡5~10分钟即可饮用。此茶可健脾、燥湿、化痰。藿香佩兰茶,取藿香、佩兰各10克,冲入开水,浸泡10分钟即可饮用。藿香、佩兰均可化湿醒脾,辟秽和中,解暑发表,适合夏季胸闷不舒,暑湿困脾的人群。
中医常说“药食同源”,夏季还可适当食用具有祛湿功效的药食同源之品。如从赤小豆、薏苡仁、山药、茯苓、莲子、芡实、木瓜、白扁豆、冬瓜皮、绿豆等中选取几味,加入大米或小米熬粥、煲汤、炒菜等,均能健脾祛湿。
除了饮食、药物调理,适当的体育运动,如打太极拳、做八段锦、散步、跳广场舞、慢跑、骑车等,也能通过促进气血运行而祛湿。“湿胜则阳微”,湿气太盛会导致阳气衰微。人们通过适当的运动,一则动能生阳,二则汗能排湿。适量地运动,可以振奋阳气,改善我们机体的脏腑功能,同时能让湿邪通过汗水排出体外。另外,日常生活中还应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流通、清爽干燥,室温适中,同时保证充足睡眠,及时排解不良情绪。
责任编辑/陶宪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