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避“秋老虎”,养收调阴阳

作者: 李鹏飞 柴媛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从这一天开始,天气逐渐由闷热转为凉爽。但由于立秋常处于三伏天的末尾,此时盛夏的余热未消,秋阳肆虐,很多地区常出现“热流”反扑的情况。这类突如其来的高温天气又有“秋老虎”之称。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日子终于结束。

入秋养生重调和

《黄帝内经》有言:“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经过春天的生发、夏天的长养,自然万物到秋天已成熟,处于一种丰硕、从容、平定的景象,即“容平”。秋季应于肺脏,故秋季亦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微生与肺气清肃的季节。因此,起居方面,应做到早睡早起,适时去林间呼吸新鲜空气,做几个深呼吸,排出体内的有害物质。

立秋后,昼夜温差变大,此时应注意防止夜间着凉,尽量少吹空调、勤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处暑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变化。很多人在此时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这就是“秋乏”。此时,养生应注重一个“和”字,即“调和阴阳”。衣着方面,要保持“秋冻”,此时不宜较快地增加衣物,但夜间外出时要注意保暖,以保护阳气。运动方面,可根据个人体质,适当进行散步、慢跑、郊游等和缓的户外活动,运动前需做好准备活动,避免伤筋。伸懒腰有很好的“解秋乏”效果,它能适当增加对心、肺的挤压,促进心脏泵血,提高全身供氧能力,使大脑的血流量充足,人自然能感觉到神清气爽,疲惫感消散。

出伏养生有“三防”

出伏之后,虽然中午仍然闷热,但早晚凉意渐起,这一时期,养生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防肺燥,饮食润一点

出伏后,夏季才真正意义上开始向秋季过渡。此时气候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此时可以适当吃些滋润肺脏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芹菜、菠菜、芝麻、豆类及奶类食品。

赤小豆百合粥

【用料】大米、赤小豆、茯苓、百合

【做法】赤小豆提前浸泡2小时以上,将大米、赤小豆、茯苓按一定比例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1小时左右;最后放入百合,再煮10分钟即可。

【功效】清利湿热,养阴润肺,适用于初秋时节。

2防秋乏,睡觉早一点

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阳气渐弱,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变化。经过昼长夜短的炎热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尤其是老年人,此时如果不纠正夏季晚睡的习惯,则更容易出现秋乏。想要缓解秋乏,就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在睡前1小时熄灯且远离电子产品,让身体提前进入睡眠状态,保证晚上10点前入睡,能防止白天犯困;同时可以在中午适当小憩,有利于缓解日间疲劳。

解秋乏法

天门开穴法

【做法】两手拇指指腹紧贴于印堂穴(位于两眉眉头之间),其余手指固定于头部两侧。左手拇指先自印堂穴垂直向上推移,一直推至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位置,然后两手拇指左下、右上、左上、右下同时交替推摩,手法由缓至疾、由轻至重,反复推摩约1分钟。

助眠按摩法

百会穴点按掌摩法

【做法】用右手拇指指尖在百会穴(头顶正中心)点按,待局部产生重、胀、麻感后,即改用拇指指腹旋摩,如此反复交替进行约30秒,再用掌心以百会穴为轴心,均匀用力按压与旋摩约30秒。

3防生霉,通风勤一点

很多人在炎热的三伏天大开空调,且不通风,这种情况容易造成病菌聚集于室内。气温降下来后,如果此时处于多雨天气,这种凉爽湿润的环境,恰好满足了霉菌生长的适宜条件,导致霉菌迅速繁殖。因此,日常要注意勤通风、勤晒衣物。

责任编辑/李思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