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破窗效应毁了自己
作者: 李屹
可能大家听说过这么一个情况:教室的一扇窗户被打破后,如果没有人及时修复,那么不久后,其他的窗户也会相继被破坏。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的由来
破窗效应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威尔逊和乔治·凯林提出。该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那么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小小的破坏行为,如果不及时修复,就会导致更多的破坏行为。
▎为什么会产生破窗效应呢
破窗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现象,源于人类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心理的微妙机制。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破窗效应呢?
(1)心理暗示:当个体看到不良现象时,他们的潜意识会接收到一种信号:这种行为是被社会所容忍的。例如,教室的一扇窗户被打破后,学生和教师可能会默默接受这一事实,这种接受无形中传达了一种信息,即这种行为是可以容忍的。于是,大家可能会觉得,既然已经有窗户破了,自己再打破一扇似乎也无关紧要。
(2)从众心理: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个体往往在不自觉中模仿他人的行为。如果一个环境中的少数人开始破坏公物,而这种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那么其他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常态”,从而加入破坏的行列中。这种从众心理的连锁反应,使得破窗效应迅速扩散。
(3)缺乏责任感:在一个认为无人负责的环境中,个体往往会感觉自己的行为不会产生任何后果。当人们认为自己的破坏行为不会受到惩罚时,或者认为即使受到惩罚,责任也会被分散到其他人身上时,他们更容易做出不负责任的选择。因此,破窗效应中破坏行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觉得无人监管,从而放纵自己的行为。
▎生活中的破窗效应
在公共交通工具内,如果有人逃票且未受到处罚,那么其他人可能会认为逃票是可以的,从而导致更多的人逃票。如果地铁车厢或公交车内有人大声喧哗,而没有人制止,那么其他人可能会觉得在公共交通工具内大声喧哗是被允许的,进而导致噪声污染。
在学校里,如果有个别同学作弊且未受到惩罚,那么其他同学可能会认为作弊是可以接受的,从而增加作弊行为的发生。如果教室或图书馆的设施被破坏,而学校没有及时修复,那么可能会鼓励更多的破坏行为。
因此,我们常常看到,往往是一件看似小事的违规行为,打破了我们一直遵守的规则。破窗效应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作用,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影响。
▎破窗效应的影响
(1)破坏环境:破窗效应会导致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例如,一个小区如果出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现象,无人制止,那么整个小区的环境将越来越差。
(2)诱发犯罪:破窗效应可能会诱发犯罪行为。一个治安混乱的地区,往往是因为轻微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最终导致严重犯罪的发生。
(3)影响社会风气:破窗效应会使不良行为蔓延,导致社会风气恶化。一个风气败坏的社会,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减少,合作变得更加困难,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多。这不仅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也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守护好“窗户”
首先,要有好的“窗户”。想保持自己或环境的良好状态,希望他人珍视,我们必须学会自爱自重。如果我们期望获得他人的尊重,那么必须先自尊自爱。因此,当遭遇他人的欺负,如言语轻薄或欺凌时,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坚决制止并反抗,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
其次,要爱护“窗户”。爱护规则,如同爱护窗户。规则一旦确立,便不应轻易破坏,否则我们可能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来恢复秩序。例如,在制订学习计划时,我们应该实事求是,避免盲目乐观,一旦计划确定,就要凭借毅力去执行。
最后,及时修复破掉的“窗户”。当我们发现不良现象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防止其蔓延。无论是工作环境中的小错误,还是社会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甚至是个人习惯中的消极倾向,我们都应当保持高度的警觉。一旦发现这些“破窗”,我们就需要迅速行动,通过纠正错误、加强教育、完善制度等多种手段,将这些不良现象遏制在萌芽状态。
破窗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学现象,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抵制不良行为,让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