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关键点,架起协同线,拓展辐射面

作者: 李凤珍 于婕

“点、线、面”思维从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点、协同线和辐射面三个层次明晰了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与方法:科学识别、有效沟通和积极引导,这对助力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加强班级心理健康守护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中小学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当前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的严峻形势下,班主任的育人使命更加艰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也常会有迷茫感和无力感: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自己到底能做什么?自己要怎样做?因此,探讨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可为之处,不仅有利于厘清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更有助于提升班主任的工作能力,这对于当下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数量不足的工作困境是强有力的突破路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层次,从而更有效地完成立德树人和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的教育使命。

▎科学识别,精准掌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点

学校管理最基本的原则是将学生的安全与健康放在第一位,班级管理同样如此。所以,科学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班主任必备的工作技能之一,只有精准掌握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对校园心理危机事件进行有效预防。

(一)区分学生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个原则

统一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稳定性原则是区分个体心理正常与否的三大基本原则。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在形式和内容方面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如果学生反映看到或者听到了一些言语或画面,而班主任核实后发现这些内容根本不存在,这就违背了统一性原则。另外,个体的心理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不同部分,但它自身是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能够准确有效地认知,班主任在工作中如果发现有学生面对本该高兴的事情却无法高兴,本该伤心的事情反而毫无感觉,那就需要进一步多去了解该生的情况。最后,班主任要清楚,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了相对稳定性,在没有重大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如果某个学生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境下,性情大变,出现了反常的行为,那班主任就需要提高警惕了,也有理由怀疑这个学生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

(二)了解评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三对关系

学生与他自己、学生与其他人、学生与社会环境这三对关系可以帮助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做一个初步判断。

第一对关系是学生与他自己的关系,这反映了学生对自己接纳的程度。接纳不是全盘欣赏,也不是一味否定,关系处理不好的学生容易陷入自卑、自责的烦恼。

第二对关系是学生与其他人的关系,这反映了学生社会支持系统是否丰富以及是否具有表达的空间,因为倾诉是自我调整的一个重要途径,关系处理不好的学生容易遭遇人际交往不顺、压力过大和孤独无助的困扰。

第三对关系是学生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反映了学生对未知事物是否抱有好奇,对未来是否抱有期待,关系处理不好的学生容易出现适应不良和社会退缩行为。

从整体来看,当这三对关系中的任何一对关系出现问题时,班主任就需要格外关注了,因为三对关系促发的症状容易诱发更加复杂的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

(三)牢记学生抑郁症识别的四个主要特征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中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有关注:对全国范围内超过3000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14.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随着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抑郁症也越来越低龄化,许多存在抑郁风险的孩子就隐藏在不同的班集体环境中,这就要求班主任提高自身对风险的觉察能力,以便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给予这类学生陪伴与潜移默化的引导。班主任可以从知、情、意、行这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对具有抑郁风险的学生予以识别。如果学生常透露出认为自己的生活与生命缺乏意义感和价值感的想法,情绪也持续处于低落状态,且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还表现出了无法控制自己和难以集中注意力的状态,在行为上也有显而易见的反应缓慢和疲惫感,班主任就需要对其留意了。

(四)关注班级周围各个路径的反馈与声音

班级作为集体育人的环境,本身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周围也环绕着许多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关注来自各个路径的反馈与声音。除了依靠自身细致敏锐的觉察能力,班主任还可以听一听班级学生的反馈,尤其是现在许多学校在班级里都设置了心理委员岗位,他们可以从不一样的视角捕捉到容易被老师忽略的信息。与此同时,家长主动如实地反馈,这一行为也是源于家校之间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需要班主任珍视,更要与家长共同携手陪伴孩子度过成长的艰难阶段。最后,学校的心理测评结果与个体心理辅导情况,班主任也需要进一步关注和了解。多条路径就是多个视角,这有利于形成班级立体的心理防护网络。

学生的心灵世界是相对隐蔽的空间,变化也不是一夜之间,而是日积月累。老师不是医生,无权给学生明确的诊断,更要注意区别正常的情绪变化和异常的情绪变化,不要轻易给学生贴上异常的标签。班主任之所以要对学生的问题做初步识别和判断,是因为应对个别需要重点关爱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班级的信息库,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与保护。依据掌握到的信息,班主任进行后期工作时还要在动态监测、保持沟通和积极引导上下功夫。

▎有效沟通,架起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家校“协同线”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人能够负得了全责,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对于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问题在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被触发,所以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学生的引路人,有责任通过有效沟通架起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协同线。尤其是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所开启的家校沟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一)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开启家校沟通的条件

在家校沟通中,心理问题是比较敏感的教育话题。作为班主任,如果发现班级学生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就有必要主动开启家校沟通:第一,发现学生存在自杀、自伤行为及想法;第二,学生在近期生活中发生了重大事件,比如有亲人病故、成绩大幅度下滑等;第三,学生有显著的躯体化症状,比如长期失眠或者没有食欲;第四,学生性格孤僻内向、不合群。在校园里,学生支持系统的缺失会让一些隐藏的心理问题不易被发现。

(二)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开启家校沟通的目的

中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张春兴就曾指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可见,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家校携手。当发现了问题的隐患和苗头时,班主任主动开启的家校沟通不是去制造恐慌,而是希望引起重视,从而促使家校双方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上达成一致。在目标上,双方要坚持生命与健康至上;在理念上,双方可以多一些倾听、包容与鼓励;在行动上,双方则可以朝着示范引领、寻求突破的方向努力。

(三)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开启家校沟通的内容

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开启的家校沟通内容要符合客观性、深入性和方向性的特点。班主任一定要从看得见的方面入手,也就是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抓手,比如“我观察到……”具体信息可以来自言语,也可以来自非言语,但一定是客观存在的。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可以去对看不见的方面进行深入了解,这里面包括学生的成长史、居家表现,比如:“孩子在家是什么状态?原来遇到这个问题他是如何应对的?”了解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家长和老师在连续中找变化,从而清楚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双方便可以共同明确未来的行动,针对孩子当前的心理状态,家长要做怎样的改变,班主任要做怎样的调整,比如“我们可以……”总之,家校沟通是对孩子当前问题的复盘,未来的行动方向也是在复盘中探寻出来的。

(四)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开启家校沟通的方法

在信息时代,家校沟通的方式方法也变得灵活多样,声音和文字都是重要的沟通载体。线上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通信工具沟通,线下可以通过家访、个别约谈,以及包括心理老师在场的多方会谈等。在工作中,班主任要谨记一点,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开启的家校沟通一定要做好对学生隐私的保护,并且做好记录,及时完善相应学生心理成长档案。

(五)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开启家校沟通的建议

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来看,班主任在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开启家校沟通的过程中可以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外化问题,将心理问题和具体学生分开,还可以带领家长看到问题的普遍性,弱化学生及家长的失败者体验;二是聚焦行动,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和分析原因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沟通结束后要让家长清楚自己具体能做些什么;三是正面表达,多用“我、我们”,少用“你、你们”,多说“可以这样”,少说“不要那样”,用积极的语言为家长赋能。

总之,班主任可以努力让每一次问题的应对成为稳固家校关系的契机,在此基础上增强家校互信,完善家校协同共育机制。同时,班主任要谨防师源性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提升自身言语和行为的示范性,保证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流程规范。

▎积极引导,全力拓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辐射面”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班主任应该把“帮助全体学生成为快乐、幸福的人”作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而不只是达成最基本的较低层次的目标——帮助问题学生或者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班主任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积极环境,带领学生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帮助学生形成更多的积极品质。

(一)通过有“爱”的班级氛围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重要的心理需要之一,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就是要激发其作为班级成员的集体认同感。在集体认同感产生之前,班主任可以对他们在同伴认同上加以引导。当班级学生在互相欣赏的氛围中发现彼此的优势时,每一个成员在这个集体中就都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也被充分调动,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自然而然对集体有了亲近感。

(二)通过有“序”的班级管理提升学生的时间秩序感

被学生知晓且认可的规则有助于班级管理的规范有序,而有序的管理就意味着集体中的每个角色都非常清楚自己到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不需要他人过多地提醒。当班级管理进入到一个有序的状态,学生内心的确定感会增加,焦虑、烦躁等情绪也不容易蔓延,做事情的时候也更容易专注。

(三)通过有“度”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危机胜任感

“度”包括尺度和温度,尺度背后是界限,温度背后是关爱。对处于困境中的学生,班主任可以给予持续的鼓励和指导,但学生永远是解决自己问题的首要角色。师生沟通中,关系是统帅,情绪是将领,语言是士兵,再笨拙的语言如果学生读到了其中稳定的情感支持,他都可以感受到力量,也更愿意去直面困境。

(四)通过有“趣”的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的未来掌控感

主题班会是具有明确教育计划、指向和内容的教育活动,除了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养成教育等的主阵地,也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一类问题、一种现象、一段憧憬等都可以成为心理班会课的主题。如果班主任老师愿意在这类主题班会的设计上多花心思,那么学生便可在有趣的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进而有所行动,无形中也增强了他们对未来的期待感与掌控感。

积极引导强调集体教育的力量,让暂时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在集体中得到疗愈,让暂未遇到心理困扰的学生在集体中获得力量。班主任要始终坚信只有做好日常,才能减少无常,这样也能增强应对无常的能力与底气。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科学识别有助于精准掌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点,有效沟通有助于架起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家校协同线,积极引导有助于全力拓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辐射面。可以说,“点、线、面”整体发力的班级心育路径,为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与思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