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父亲十八年
作者: 彭荣辉学习篇
女儿十七岁,我做父亲也已十八年。不用数指头,没有计算错误——自打娘胎里她被确定有了生命迹象,我便开始扮演父亲这个角色。
女儿出生前,我已然走上教师工作岗位近九年。九年的时间,不多不少,恰好让我充分认识到学习的必要。于是,为了确保自己这个角色可以做到更好,并且争取最好,我开始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学习的方式简单经济,就是读书,不遗余力地读书。我所阅读的书籍品类也很多,国内的,国外的,原理类的,案例类的,目之所及,只要看到,我就会尽快摆上案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读书于我从未间断。毫不讳言,过去的十八年,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一直是我阅读的最重要内容,没有之一。比较幸运的是,朋友圈里优秀师友和父母不胜枚举,所以,我总可以于有意和无意之间获得很多宝贵的学习资源。
有一说一,教育这条路上我越是往前,越是走得如履薄冰。走着走着,我便突然意识到:困难重重,到处是艰难险阻、沟沟绊绊,如果没有相当积淀,没做好充分必要的准备,有些时候根本无法分辨对错。萧伯纳说:“一切假知识比无知更危险。”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有中国古人所说的“南辕北辙”和“揠苗助长”。若是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会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怎么办?显然,唯有学习并坚持读书,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鉴别力,才能无限接近科学,清晰努力的方向,坚定矢志不移的信念。实不相瞒,读书让我有了一些感悟:有些书是不值得一读的。今天出版业的繁荣,出于利益驱使,总有一些为写而写的书一不小心就印出来,并流向市场,甚至经各种手段畅销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被世人奉为圭臬。殊不知,有时候就是一个“传说”。如何鉴别?我的经验是多读。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要书读到足够多,自然就有了判断的能力。一边读书,一边比较和实践,好与坏,自然就有了分辨。
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相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真理书”,其实并不太多。起初读书,我认为开卷有益,多多益善。但慢慢发现,读书不在多,而在反复读,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也许就是这个道理。世人皆知,好书难觅,好书犹如知音,可遇不可求。然而,一旦遇见,便要坚定奉为珍宝,始终让其伴在左右,没事就看看,没事就翻翻。这方面,不仅是我的经验,也确乎是我的经历。尤其每逢寒暑假,有几本书我总要看看。那种感觉,很美好。虽不及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交,但的确瞬间让人温暖,顿时豁然开朗,心胸坦荡,感觉前路一片光亮、灿烂。
自觉脑子一直不太灵光,智商常不在线,读书的时候,我还总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画,一边做摘抄笔记。有时手抄让我觉得不尽兴,得空还要用电脑码字,一篇一篇地整理,乐此不疲。这样我可以借助“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的方式不断加深印象,巩固记忆,便于在不断温习中增进理解,让其成为我自己的知识。
天底下几乎所有行业都要持证上岗,为人父母却是一个例外。我的故乡虽是鱼米之乡,我生于斯长于斯,但往上三代基本目不识丁,是故,由于天性鲁钝,便从不敢怀抱侥幸,有任何取巧的奢望,而只用坚持读书学习的方式,用知识不断武装自己,以确保在养护和引导女儿的道路上,方向正确,始终能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
(注:为防误导,此间省去过往和当下所读相关书目的名称,请诸位师友见谅;如有相关方面的需求,欢迎私下交流)
2023年8月16日
读书篇
女儿今天十七岁,我为女儿读书近八年。最早为女儿读书,她还在其母亲腹中。据其母亲所言,尽管女儿在其母亲腹中施展不开手脚,但已经可以很熟练地和母亲呼应、游戏。比如,母亲将手轻轻按在自己的肚皮之上,女儿便马上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抵上去。母亲的手往哪里,她便往哪里。母女俩玩这样的游戏,一个在肚皮之外,一个在肚皮之内,常常玩得不亦乐乎。甚至某一日,等到她母亲只是轻轻唤了一声她的名字,女儿竟然第一时间就做了响应——起初非常安静的她,立刻就轻轻动了一下。
从此,我便开始为女儿读书,从极有韵律和节奏感的儿歌开始,每天至少两次,下午一次,晚上一次,有时甚至三次。最初的儿歌集子,还是其表姐的友情赞助——她自己儿时诵读的宝贝。倒也不是我买不起这类东西,着实这本集子编得很好,图画美,文字也美,可谓名副其实的图文并茂。之后若干年,我苦苦寻找,竟然市场上一直也找寻不到。考虑到不致让女儿听得太累,毕竟她只是一个还孕育在其母亲腹中的小生命,我每次读两首儿歌,每首连读两遍。每次开读之前,仪式感十足:“逗逗(我们给女儿起的乳名),爸爸要给你读儿歌了哟……”好神奇,不论女儿之前在做什么,那一刻瞬间时间定格,天地之间顿时一片安宁。
那种情形,即便今天回想起来,女儿的表现俨然就是一个极听话的乖巧学生,只因老师一个声音,便搬了小板凳,端正坐好,安静倾听。尤其让我们惊喜的是,每一回读完,等到我说“逗逗,爸爸的儿歌读完了”之类,她便像真的听懂了似的,然后开始活跃起来,在其母亲的腹中,做着各式各样的动作。整个倾听的过程,她一直安安静静,没有图像也没有声音。此外,更好玩的是,从前她只对其母亲的手有回应,及至我给她读书开始,渐渐地,她也习惯了我的手轻抚在她母亲腹部的感觉,然后主动与我做游戏。
女儿出生之后,我依然每天给她读书。那本儿歌集子,女儿百听不厌,仍旧是首选。之后,我们慢慢开始拓展。儿歌之外,我们还读故事。绘本,童话,儿童诗,寓言,还有儿童小说,陆续都有涉及。尽管我收入不多,但为女儿买书这件事,一直从未懈怠和吝啬。为女儿买书自此也成为我们居家生活之中最为慷慨的事。有那么一段时间,感觉自己就像中了魔咒,不管什么途径,只要看到或是听到好玩有趣的童书,都会买回来。自己读后,确定真的如传说中的那么好玩有趣,便推荐给女儿读。
女儿的书都放在家中书橱她触手可及的地方。等到她慢慢有了意识,可以选择,也愿意选择时,每一回给她读书,便任其挑拣。白天,只要她喜欢,随时可读。她想读什么,我便给她读什么。每天晚睡之前的最后一个保留节目,必定就是我给她读书。不论寒来暑往,还是阴晴雨雪,除却我偶尔出差在外,从无更改。每一回,都是她在我面前盘腿而坐(前面太小身子还不能坐的时候,她就躺在自己的摇篮或是母亲的怀抱里),我环抱着她,她用手一页一页地翻,我一页一页地读。每一回,前后基本保持在三十分钟左右。
父女间有约定,哪一类书一次可以读几本,哪一类书每次只能读多少页。基本以时间为准。无他,出于保护其眼睛的考虑,毕竟,她还是个小娃儿。当然,也有考虑自己身体的缘故,读得太久,嗓子真的吃不消。只是,并不是什么书都能入我们的法眼。尽管并没有太多讲究,但基本准则是一切能够进入女儿视野的书,必将先由我亲自把关。至于标准,只有一条,若不是图画太美,那么文字必然要与求真、向善、爱美沾上边。余外,皆不被选择。
这样的坚持,女儿喜欢,我也喜欢。以至于我一度认为,如果说这世间真有什么是最美好的瞬间,那么一定包含我和女儿每天坐在一起读书的那些片断。这个经历什么时候才告一段落呢?某一日,晚餐之后,等到我收拾完餐具,正准备给女儿读书,她突然开口:“爸爸,今天晚上,我自己读书吧。你今天太累太辛苦了!”然后,就像在讲述一个别人家的故事那般,女儿很淡定地开始自己的读书生涯。并且,从此就养成一种习惯。那一年,她读二年级。
2023年8月17日
陪伴篇
女儿出生之后,我将每天的个人生活基本分成三段。
第一段给学生,白天工作的时候安心工作,一心照顾别人家的孩子;第二段给女儿,只要下班回到家里,不忙碌于家务,就专心陪伴她;第三段给自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女儿睡了,她母亲也睡了的时候,我自个儿安静备课、读书、码字。多少年来,一直如此。好玩的是,每一天我就这样不断切换角色,一会儿是老师,一会儿是爸爸,一会儿又是丈夫,累并快乐着。
早在女儿出生之前,关于早期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读多了,我便意识到陪伴对于孩子的重要。尤其是作为父亲的角色,我更是觉得这件事儿责无旁贷。于是,女儿出生之后,每天不论午间还是傍晚,每一回出了校门,我都是脚底下生风,眨眼就进了家门。即便之后女儿上了幼儿园,我依旧习惯“脚踩风火轮”,在单位、家和幼儿园之间飞奔。我很少规规矩矩走路,多半是跑。并且,都是一口气了事。从单位到家,一口气。从家往幼儿园,又一口气。没有什么坏心思,只是希望竭力压缩路上的时间,多给女儿一些陪伴。
其实多少年来,我与女儿也并无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有的,都是零零碎碎,如和她一起玩游戏,牵着她压马路、逛商场、游公园,一起看蚂蚁搬家,听小鸟儿歌唱,瞧鱼儿在水中跳跃等。再就是,她自己在玩,或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时候,我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不远不近地默默地看着、欣赏着、享受着。都说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我也一直坚信时间的力量。再者,正因为一直在陪伴,多数时候,我就在她眼前,在她身边,才能清晰地看得到她的一举一动,听得见她的欢声笑语。
尽管我们生活的城市教育很“卷”,但女儿在初三下学期之前,一直没有上过任何培训班(之后出于想考一所好高中,女儿自己决定周末上两个培训班)。但是她唱歌、跳舞、画画、骑车、打球、游泳……好像一个也没落下。她打小听我的歌声长大,我们一起听音乐,她的声音很有辨识度,歌唱得很好听。她跟着老师学、跟着电视学跳舞,会跳得有模有样,甚至幼儿园毕业联欢会上自己编舞并带领小伙伴们一起尽情演绎,赢得大小朋友热烈的掌声。我们一起画画,跟着绘本学,她画得比我棒。她想骑车,我教她,教了两次她就骑得飞快,我都追不上她。她想打羽毛球,我给她陪练,练着练着我成了教练,她却将在培训班学习的几个同学打得灰头土脸。她和我一样喜欢水,一次去海边度假,一个不小心,她竟然就学会了游泳……
当全国人民都在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时候,我陪伴女儿的时间一直非常宽裕。早上、午间、傍晚,还有晚上,我和女儿总在一起。我极少出差,也极少应酬(个人一直比较排斥将生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即便之后女儿上了学,每天早和晚,我们也仍旧在一起,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吃饭、一起游戏、一起散步、一起读故事……每逢周末,上午、下午,甚至是晚上,只要天气晴好,我们会待在外面,一起亲近大自然,随便走走看看、兜兜转转。
比较遗憾的是,女儿上了初中之后,完全属于她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尤其上了高中之后,女儿基本就是一个学习的机器,每天上学、放学,真是传说中的“披星戴月”。也许是学习忙碌,也许有时只是情绪使然,父女俩有时肩并肩或是一前一后走了一路,话都没有一句。但我仍然不厌其烦,每天早上欢天喜地地送她,每天晚上兴高采烈地接她。进了家门,她学习、我看书,尽管彼此默默无言,但她在卧室里面,我一定在卧室外面。及至周日她休息在家,除了去菜场,我仍旧哪儿也不去,一直坚守在家。
不敢有太多奢望,只想女儿如果突然想找个人说说话或是想寻求个什么帮助的时候,我身为父亲,都能在第一时间接住她。是的,女儿过往十八年,我都在。所以,她从不孤单,也从无害怕。你问我作为一个父亲可有什么期待?千言万语只作一句话:成长的路上有爸爸,我希望女儿每天都灿烂如花。
2023年8月18日
秩序篇
蒙氏的书,读过很多。其中有个观点,秩序是智慧的前提,我非常赞同。
回想自己为人父之前的个人生活,一直秩序井然。从少时能够记事开始算起,到后来离家外出求学,到异地工作独自生活,再至后来成家立业,每个阶段我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并建立起自己的秩序习惯。每天何时起,何时锻炼身体,何时学习,何时三餐,何时午休,何时晚睡再早起,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基本的规划。没有刻意要造出一份生活或是学习作息表非要给谁看的意思,但就是比较执着,到什么时候很自觉就做什么事。
尤其有趣的是,从读大学开始,直至为人父亲之前的那段时间,不分春夏秋冬,基本每个早晨醒来的时间都是六点左右,前后不会超过五分钟。从来不。那时没有闹钟,我只有一块机械手表,完全凭借身体里生物钟发挥作用,每天眼睛一睁,伸手一摸枕头下的手表,六点起床。然后立刻翻身起床,出去锻炼,让我很有成就感。曾经不止一次复盘这样生活的意义,慢慢发现,这样比较容易出效率,生活有质量,工作有质量,学习也有质量,每天没有意外只有惊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