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对张謇品格的塑造

作者: 罗一民

家风家教对张謇品格的塑造0

家风、家教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张謇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品学兼优、功德卓著的人,其特殊的家风熏陶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居功至伟。现仅就张謇怀念母亲和父亲的两篇文章——《金太夫人行述》和《述训》,探讨家风、家教对张謇一生的巨大影响。

《金太夫人行述》

这篇文章作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十一月,是张謇在母亲刚去世时所撰写的悼文。他的母亲金氏生于1818年,卒于1879年。旧时尊称自己的先母为“太夫人”。所谓“行述”,是指一个人的人生行状、生平概述。《金太夫人行述》就是张謇对自己母亲一生的行为品格的基本描述,其重点是母亲对自己人生影响较为重要的优良品行。

张謇的母亲金氏,是在张家家道中落时,与张謇的父亲张彭年结婚的。婚后,她勤俭持家,刻苦耐劳,帮助丈夫务农兼做瓷货生意,逐渐使家业兴旺起来,不仅买地建房,还可以请塾师教张謇兄弟读书。除此之外,张彭年还花钱捐了一个“监生”。张家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由此明显提高,其子弟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也要优于一般的农民家庭。

对于这样一位对张家、对张謇兄弟均有功、有恩的贤妻良母式的家长,张謇显然会格外尊重和感恩,对她的离世显然会痛心无比。因此,文章一开头,张謇便表达了难以言状的丧母之痛。随后,他便对母亲在世时的行为品行及对自己的哺育影响一一道来。概括起来看,主要讲了以下5点。

一是吃苦耐劳,撑起家庭“半边天”。母亲嫁到张家时,生活清贫,人口众多,关系复杂,但她任劳任怨,苦己帮人,赢得了大家庭的敬重。她自己吃糠咽菜,把好吃的省给嫂子家人吃,感动得嫂子痛哭流涕。后来,外祖父去世,外祖母眼盲,“舅氏辈出营生计,左右唯吾母是赖”。

好一个“唯吾母是赖”!母亲作为一名出身贫寒的家庭主妇,以自己的吃苦耐劳和勇于负责,形成了在家庭中的受尊敬地位。这对张謇坚毅品格和社会责任心的养成,颇有影响。张謇怀抱浓烈的家国情怀,“下走之为世牛马,终岁无停趾”,最终在创立了不朽的业绩的同时,受到世人的敬仰。

二是自强自立,自尊自重。母亲虽家贫身穷,但颇有骨气。当全家缺衣少食,又遇灾年,亲友大多不来相助,偶尔有亲戚恩馈两斗米,但趾高气扬,“矜矜有德色”。母亲感到大伤自尊心,哭着对父亲说:“贫富有命,勤苦所自能者,何至仰人鼻息,延残喘邪!”作为一个妇道人家,这种不食“嗟来之食”的骨气和勤苦自立的志气,十分难能可贵。这既感染了父亲,也影响了张謇。后来,张謇攻学业、办实业、干事业,遇到许多磨难和困顿,遭受很多白眼和冷落,但他不气馁、不退让、不卑躬屈膝,始终傲然自立,强毅力行,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干事,时时闪现出母亲身上所具有的优良品格。

三是识大体、顾大局,贤惠宽仁,促家庭和睦。母亲生活在传统的农村大家庭中,除了相夫教子,还要处理好婆媳、姑嫂、妯娌等方面的关系,经常处在矛盾是非之中。但也正因如此,才显示了母亲不同凡响的道德修养。当有人向性急偏信的祖母说母亲的坏话时,母亲不是针锋相对,而是“无嗛词,奉侍益修谨”,并坦言:“吾诚无失德,始终当怜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后来真相大白,祖母表示悔悟,并把说坏话的人告诉了母亲。母亲感动地哭了,但佯装不知,始终不愿与说坏话的人计较。

由于母亲律己厚人,因而在家庭中协调关系、管理家务很有成效。父亲一年中有半年在外做事,家务由母亲主持。“家人四十余口,耕田纺布,人无废惰”。在这样的一个大家庭里,人人各尽其力,勤奋敬业,实属不易。母亲既宽厚又精干的种种品行,使张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张謇后来在人生奋斗的过程中,既仁善,又精明;既宽厚圆通,又不向困难屈服,不向坏人低头,显示了大气度、大格局和娴熟的协调管理才能,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母亲的禀赋。

四是对子女重教育、善培养。张詧、张謇四五岁时,母亲就在家教他们识字,不久便送他们上私塾读书。母亲对兄弟俩“责课尤严,夜必命诵说日所受者”。若贪玩误学,母亲必责打,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说道:我一生艰难困苦,就是希望你们成才有为,以实现我的志愿。现在你们如此不争气,真是让我伤心失望啊!“由是詧、謇不敢自荒废。”

除学业以外,母亲对兄弟俩的交友也十分关注,对与之交往的人“心问其行与习”。除此之外,她善于识别人的好坏。她看到有些人轻薄不正,将来会败事,就告诫张謇兄弟不要与之来往,“后悉如母言”。张謇后来不仅学业精进,而且品行优良,且善于识友交友,均与母亲的教诲有关。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母亲能够对儿子因材酌情栽培。她认为5个儿子之中,只有张詧和张謇可以读书求功名,其他人只能务农度日。后来,她又发现,张詧的长处不在读书,而是精明能办事,只有张謇更适合读书,便让张謇继续读书科考,让张詧“治生产”“废举业”。果然,张謇日后科考高居榜首,张詧则治产做事卓有成效。张謇后来对培养教育自己的子女和学生,也有意无意地借鉴了母亲的经验。

五是在为人处世方面言传身教。张謇16岁考中秀才,母亲不像常人那样夸奖,而是以更高的标准激励要求张謇:“从此勉为好人,秀才不易做也”。后来,张謇先后做了孙云锦和吴长庆的幕僚,获得了不菲的酬金。母亲不是单纯的欣喜,而是告诫张謇:你何德于人而受此优待?要知道“君子不轻受人恩”,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张謇外出谋生,母亲总是殷切交代:你性格刚直,世上并非都是正人君子,一定要谦虚谨慎,善于处事,以防得祸。

张謇的父亲脾气比较急躁,常训斥做错事的佣人,母亲总是劝道:他们也是家人的孩子,你的孩子也不是会做错事吗?当张謇考举人失败、全家都为之叹息时,母亲却颇含哲理地说道:“物太盛不祥,享虚名者折福。汝曹田家子,不更修德何以堪是?”母亲病危时还谆谆教诲张謇:我平时的所言所为,你们都知道,谨记之。

从《金太夫人行述》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謇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可以看出,张謇在母亲的影响下,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述训》

张謇的父亲张彭年,字润之,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卒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即张謇中状元那一年。他少年酷爱读书,是张家世世代代中第一个能识文断字的人。成人后,家道败落,他结婚生子,重振家业,对张謇影响甚巨。

张謇的《述训》作于1890年后,主要叙述其父亲张彭年一生的言行品德,及教子持家的事迹。这时,张謇已年近半百,且功成名就。他既要怀念父亲,又要总结自己的人生体悟。文中张謇并没有对父亲直接加以褒扬,但字里行间却处处流露出他对父亲的道德肯定及自身的价值取向。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平凡中见高尚的父亲,亦可看到张謇为人处世特色之由来。欲了解张謇家庭,了解张謇后来的人格特征和事业成就,此文不可不细品读。

《述训》先从张彭年的父亲(张謇的祖父)“西亭公”说起。张謇没有避讳祖父早年的经历——被亲友子弟诱赌,“每赌辄负,货产以偿,不两岁而产尽”。然而,“浪子回头金不换”。张謇随后便用了较多笔墨描写祖父成年后的“改邪归正”,意欲表明父亲的许多优良品行,来自祖父的影响和传承。

祖父在通州金沙的老宅出卖后,瞿姓买主在老宅的灶房地下,发现了张家先人窖藏的两坛银圆,“顿富”。后来有人将此事告诉了已迁往西亭的祖父,他没有去论理追讨,只是回复:人各有命,银圆上并没有写是我张家的,我就认我的穷命了。

张謇又写道:“先祖性介,虽贫不受人馈遣”。刚来西亭时,子女多,生活困难。一次,邻居李老太看到祖父母亲淘米很少,便赠送了一斗米。祖父知道后,省吃俭用了两个月,将米还了,并告诫父亲不要忘了李老太的恩德。后来,父亲在李老太儿子去世后,对其“饷斗米终其身”。这反映了祖父和父亲两代人的特点:一是不轻易受人馈赠,二是知恩图报。

张謇14岁至18岁在西亭读书时,曾向当地老人打听祖父的事迹,大多说不具体,但都说他是“真好人,不欠租,不宿债,受人欺侮不计较,则无异词”。

说完祖父作铺垫,张謇便进入正题,对父亲张彭年仔细介绍。

故事一 父亲刚到海门长乐镇的岳父母家时,遇荒年歉收缺粮,瞿氏长姑赠米二斗,父亲认为不该轻易受赠,第二年便加倍偿还。这种不欠人情、有恩必报的品行,既传承于祖父,又影响了张謇。在后来的人生征途上,张謇无论是与人相处,还是办厂创业,都能做到不欠情、不欠债,给予别人的大大多于别人给予自己的。对于家长、老师、朋友、同道的恩惠,则念念不忘,尽力报答。

故事二 父亲小时聪慧,喜爱读书,深受塾师丁先生器重。祖父却希望他多务农,少读书。有时看他读书误农活,就会怒斥:家贫人口多,不耕种哪有饭吃?为父的在烈日下辛苦劳作,做儿子的怎可“坐清凉之屋”?后来,在丁先生的劝解协调下,父亲“半日读书,半日耕田,读竟《诗经》、能属七言对即止”。父亲一直对自己未能完整读书,从而未能在科场上出人头地,耿耿于怀。在这里,张謇既记述了父亲酷爱读书,又表露了农家子弟读书之不易,也揭示了自己后来珍惜读书机会、发奋苦读并学有所成的一个重要缘由。

故事三 在一个灾荒年,父亲经商乘船经上海去宁波。船出吴淞时,他见一操家乡海门口音的妇女,在船尾伤心哭泣,询问后方知是被人拐卖的有夫之妇。父亲便给了人贩子“二十余金”,将其赎回,并安顿好食宿。等到去宁波办完事后,父亲携该女返回海门,交还其丈夫。该丈夫对父亲开始还有误解,认为是父亲拐走了他的老婆。真相大白后,该男子及亲友凑足了钱,要还给父亲。但父亲坚决不受,还说:“若此非吾志”。这个故事反映了张彭年富有同情心、怜悯心,且做事坦荡,助人为乐。这显然深深影响到了后来张謇的所作所为。例如,张謇本着“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宗旨,创办大生纱厂,但开始时地方官吏和民众都不理解、不支持,张謇不予计较。企业建成盈利后,他“厚利股东”、厚待员工和民众,并支持乃至代替地方政府兴办了许多公益事业,甚至拿出自己的几百万元为地方办好事。

故事四 清咸丰三年(1853年),海门大旱且有蝗灾,稻米奇缺、奇贵,家人“剥蚕豆和麦屑而食”。家门面临大路,常有人来讨饭。父亲和母亲只吃半饱,以省下食物救济他人,希望“救一人是一人,救一刻是一刻”。父亲还训导张謇兄弟:你们知道挨饿的滋味吗?我半饱时还要把饭给别人吃,子孙若有饭吃,不可吝啬。张謇一生热衷扶贫济困,大办慈善公益事业,显然受到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

故事五 祖父在世时,欠了同乡李氏的债。去世后,李氏仗着宗族强势,对张家“恶声勒偿”。父亲愤然说:“子应还父债,然不能受轻蔑”。他向亲友借贷还债,并当众指责李氏,显示了做人的尊严。后来,张家雇请塾师来家教学,李氏托人表示自家的孩子想跟学,父亲不计前嫌,同意免费跟学。张謇对父亲受屈辱而有志气,并宽容别人,以德报怨,很认同。他后来的许多作为,都与父亲相似,包括与盛宣怀等人的相处。

故事六 张家因负债缺钱,将老宅转卖多次,家业兴旺后,终将老宅赎回。父亲借此教育张謇兄弟:凡事成败,凡物去来,皆若有命。把事情做安妥,终能保持不败。有志气的人,只是尽努力以图成功。张謇的一生,既豁达,又较真;既“顺天命”,又“尽人事”,与父亲的现身说法是分不开的。

故事七 父亲重金聘塾师邱先生教张謇兄弟,并答应孩子10岁后,再考虑是否另选老师。邱先生很看重丰厚的待遇,但教学质量不行。张謇11岁时,读完《诗经》,但“尚不晓平仄”。父亲只得延请水平更高的宋先生来教学,同时“礼厚邱先生”,大家皆大欢喜。父亲对邱先生讲信用、重情义,即使替换了老师,又让他没有意见。这种既做成事,又不得罪人的处事风格,无形中影响了张謇。张謇后来无论是经商还是从政,都能长袖善舞,广结良缘,均与此有关。

故事八 张謇兄弟十二三岁时,在夏季的一天趁老师不在,偷偷去玩耍。父亲知道后,罚他们在烈日下锄草,背如火烤,脸“赤而痛”。晚上回家后,父亲问他们读书、锄草,哪个苦,并进行了训责。从此,张謇再也不敢贪玩废学。父亲既严苛,又深入浅出地讲道理,是促使张謇勤奋苦读的重要动因,也是张謇后来对子女、对员工从严教育管理的经验来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