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汨罗江畔的忧国之士

作者: 李明慧

屈原:汨罗江畔的忧国之士0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浩渺星海中,屈原以其卓越的才情和深沉的家国情怀,独树一帜。他不仅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更是一位深深忧虑国家命运的爱国人士。屈原的诗歌,尤其是《离骚》,不仅表达了他对楚国深深的忧虑与关爱,更展现了他对理想、对国家的执着追求与坚守。

屈原出身于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虽出身于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十分同情贫苦百姓。从这时起,他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事情,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赏。他少年时还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当时的天下,楚国虽大,但是秦国最强。楚国想要一统天下,必须要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抗秦,才能成就霸业。苏秦游说列国,提出“合纵”抗秦的战略思想,楚国也参与其中,屈原是大力支持的,他认为自己实现理想的时刻就要来了。

屈原受到秦国“商鞅变法”的启示,他认为想要让楚国变得更加强大,必须也要进行变法。他开始制定各种法令,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希望能人异士为国家效力,通过举贤任能,为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屈原更是鼓励平民百姓开垦土地,参军征战。公元前304年,由于变法失败和贵族势力的反扑,屈原被流放至汉北地区。流放期间,他远离了权力中枢,无法直接参与国家的治理,只能通过讲学的方式来宣扬自己的变法思想主张。

在汉北,屈原怀着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写下了著名的《离骚》。诗中倾诉了他对楚国和人民深深的忧虑与关爱,展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尽管身处流放之地,屈原的爱国之情却丝毫未减,反而更加炽烈。

五年后,屈原回返国都参政,任三闾大夫,与昭雎等楚国贤臣主力抗秦。然而,他的努力并未得到预期的结果。楚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挟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此时,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取十六城。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诸侯认为秦国不义,秦楚绝交。同年,屈原被新王罢免官位,再次被流放到江南地区。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举进攻楚国,楚国国都被攻破,这一消息对屈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身穿长袍的他来到洞庭湖汨罗江畔,步履沉重,若有所思,腰间佩戴一把长剑的他仰天高歌:“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选择了以身殉国,投江自尽。

屈原的爱国情怀,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悲壮的爱国史诗。在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对人民的深深关爱。他痛斥那些贪图享乐、不顾国家安危的贵族,他赞美那些为国家、为人民英勇斗争的志士仁人。他的诗歌,是他对楚国、对人民的情深意重的体现,也是他对理想、对信仰的坚定追求的见证。

屈原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他的诗歌,被广泛传颂,成了一种精神寄托和力量源泉。他的爱国情怀,被后人传承和发扬,成了一种民族精神。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以纪念屈原,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这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等,都源于人们对屈原深深的敬仰和纪念。

屈原的爱国情怀,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在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应该像屈原一样,有着深深的爱国情怀,有着坚定的信仰和理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勇敢地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传承和发扬屈原的爱国情怀,让这种精神力量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