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外向、真内向的我

作者: 孙毅

假外向、真内向的我0

● 小丽的故事

一天中午,小丽(化名)在辅导室和我聊了15分钟后,突然问道:“老师,到目前为止,我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面对滔滔不绝、满脸笑意的她,我说:“很健谈,很开朗的一个女生。”“对的,老师!我身边的人也是这么评价我的,他们感觉我大大咧咧,是个外向的人,但其实我的内心很敏感,是个内向的人,所以我感觉自己很会伪装。”说完这段话,她的眼神黯淡了很多,“这样的伪装让我结交了很多朋友,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烦恼,我会很在意他们的言行,但他们不会认为我在意,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甚至觉得自己是个虚伪的人。”

● 这样的“你”一点都不虚伪

当一个人表现很外向的特质,但内心实际上更倾向于内向时,这种情况可能表明他们在不同场合或面对不同人群时展现了不同的性格。这种复杂性是人类性格的常态之一,因为我们的性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受到环境、情绪、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交谈,我发现让小丽呈现这种性格特点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交面具

在社交场合中,人们有时会戴上一种“面具”,以符合社会期望或避免尴尬。一个内心较为内向的人可能会因为害怕孤独、想要融入群体或满足他人的期望,而表现外向的一面。小丽从小是一个性格偏内向的人,但是家里人,尤其是妈妈会经常教导她:“你要活泼一些,主动和别人讲话,讲话的时候要热情,这样才能交到好朋友。”慢慢地,小丽就戴上了“外向的面具”。

2.适应情境的需要

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社交策略。在某些场合下,表现外向的特质可能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互动和沟通。而在私人时间或独处时,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回归自己真实的状态,享受安静和独处的时光。长时间以来,小丽都认为学校是一个需要“经营”人际关系的地方,所以在学校的她都是开朗、活泼、健谈的外向的人,而回到家里,回到自己的房间时,这个安全的环境让她可以正视自己内向的本质。

3.自我认知与表达

有时,一个人可能对自己的性格特质有不同的认知或表达方式,他们可能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更倾向于内向,但在某些场合下能够自如地展现外向的一面。小丽就是如此,作为班长的她,自认为班长需要的能力就是领导力、团结力,以及与同学们打成一片的能力,想要展现这些能力就需要做一个外向的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小丽在欺骗或伪装自己,而是她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社交行为。

4.情感需求与应对

内向和外向的人在情感需求和应对方式上也存在差异。一个内向的人可能渴望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但又不善于在人群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他们可能会在某些时候通过表现外向来弥补这种不足,以吸引他人的注意并和他人建立联系。我问小丽,朋友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她说是和家人一样重要的人。小丽因为重视朋友,所以愿意“伪装”自己,以获得友谊。

快结束辅导时,我对小丽说:“这样的你一点都不‘虚伪’,人的性格是可以随着时间、经历和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发展和变化的,一个曾经内向的人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变得外向和自信。我们要学会认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并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表达它们。同时,也要尊重自己的性格特点,不要强迫自己改变或迎合他人的期望。在社交中保持真诚和自信,与那些能够理解和接纳你的人建立联系,这样才能真正感到满足和幸福。”

● 我们可以这样与“你”相处

同学们,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那么你可以这样做。

(1)给予私人空间:尽管他们可能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外向的一面,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可能非常珍视私人空间。在交往中,尊重他们的这一需求,不要强迫他们参加过多的社交活动或过度分享个人生活。

(2)倾听多于讲述:内向的人往往更善于倾听而非讲述。在与他们交流时,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急于打断或分享自己的经历。同时,展现你对他们的兴趣和关注,这会让他们感到更加舒适和被理解。

(3)观察非言语信号:有时候,人们并不总是通过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因此,观察这类人的非言语信号,如眼神、肢体语言和语调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4)尊重个人界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界限和舒适度。在与这类人相处时,要尊重他们的个人空间和隐私,不要过度侵犯或干涉他们的私人生活。同时,也要避免对他们的性格或行为产生刻板印象或进行过度解读。

总之,与表现得很外向实则很内向的人相处时,大家需要耐心,对他们表示理解和尊重,这样可以和他们建立更加深入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本文是镇江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生态教育视角下高中生命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2021jky-L363;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中小学课程教学深化改革项目)“五育浸润: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地”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 雨中花
下一篇: 友伴青春路,互助共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