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故事
作者: 陶莉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诫子书》等关于家风家训的书籍广为流传,甚至成为儿童启蒙读物。可见重视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是个人立德、立言、立行之本。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高中毕业,母亲却只上过一天学。由于生计所迫,在我3岁的时候,父母将家搬出了村子,来到了现在的住址,开始了他们的经商生涯。在我的记忆中,父母每天都是在4、5点钟起床,简单洗漱后,父亲拿着大号竹扫把开始清扫店面门口的空地,母亲则将全家前一天的换洗衣物拿出来浸泡在盆中,再将室内清扫干净,接着搓洗完衣服,用塑料桶提到河边洗涤。等母亲回到家将衣服晾晒好后,父亲已经将早饭煮好,并端上了桌。我和弟弟每天早上闻着饭香醒来,起床后,看到屋里屋外干干净净,桌上热气腾腾,心里暖暖的。父母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让家里的生意蒸蒸日上。“勤俭持家”是父母在每一个清晨传递的家风。
小学时,在家待不住的我,天天出去找小伙伴四处玩耍,一起在田间地头嬉戏打闹。例如,我们会将纸叠成一个小盒子,放在砖头砌成的“灶台”上,里面倒入水,下面添加柴火,然后兴奋地等待着水烧开,再放点小树叶进去,美其名曰“烹饪”;我们会将土豆、红薯一起放在草堆里“烧烤”,尽管没烤熟,但是吃得有滋有味,其乐无穷。玩耍结束,我满头大汗地回到家,总能一眼瞥到忙完一天生意的父亲端坐在店里,手拿报纸,看得津津有味。“报纸上有什么?”小小的我,内心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从此,我也开始模仿父亲,让阅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阅读之美”是父亲在每一个傍晚传递的家风。
每年除夕,我们家基本上都是这样度过的:忙碌了一年的父母,除尘洒扫结束,父亲搬出小方桌到店门口,拿出珍藏的羊毫毛笔,蘸满墨汁,思索片刻,挥毫泼墨,一副对联便一挥而就了。路过的乡邻不由得驻足欣赏,纷纷索要。父亲也不吝啬,来者不拒,慷慨相赠。然后大家相互提前拜年,笑着离去。“乐于分享”是父亲传递的又一家风。
家里做着四面八方的生意,难免会遇到顾客购买东西时忘记带钱,或者手头有点紧而临时赊账的情况。父亲外出进货时,不识字的母亲独自在家,她不会记账,但不及时记录又担心一忙会忘。慢慢地,母亲照着商品包装盒上的名称一撇一捺地临摹,字迹也从一开始的歪歪扭扭变成后来的工工整整,其中的辛苦只有母亲自己感受最深。处处留心、事事留意的母亲每每看电视,看到电视字幕上有不认识的字时,总会好学地问:“这个字怎么读?”有时还会闹出笑话,让大家哄堂大笑,她也不急不恼,继续追问,直到记住为止。就这样,母亲会读会写的字越来越多。多年以前,计算器还没有普及。母亲每天晚饭后,会准时拿起算盘练习计算,通过自学,终于学会了算盘的算法。现在每当她跟别人闲聊时,说自己其实只上过一天学,没有人会相信,纷纷表示不可思议。“学而不厌”是母亲传递的家风。
从小到大,父母基本上都待在家,生意有忙有闲。忙时我和弟弟齐上阵,父亲批发一车货到家,一家人一起将货物搬到仓库;炎炎夏日,一家人将成堆的玻璃瓶十个一捆,流水作业,我和弟弟比赛,看谁捆绑得又快又好;闲时一家人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其乐无穷。前不久回家,父亲才提起自己年轻时有朋友喊他一起到浙江合伙开宾馆,那时候处处是商机,去的人好多都发财了。他也曾犹豫纠结过,但考虑再三,还是放心不下家里,他说不想错过我和弟弟的成长。“亲情相伴”是父母传递的家风。
关于家风,父母虽然在我们面前从未提起过,却一直在生活中以身作则。在我看来,家风重在言传,更在身教。良好的家风是滋养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沃土。现在的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我也一直用行动传递着家风。优良的家风是家族兴盛的血液,更是民族发展的基石,我们应世世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