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本书到一节课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张燕暑假期间,我无意中在网上买到一本“宝贵的书”,原本是以 “妈妈”的身份买来的育儿书籍,却在阅读的过程中让我惊喜之余带着一份冲动。惊喜这份偶得的礼物,冲动着该如何将这份礼物送给学生呢?
〇 过往的失落
我曾在一堂关于“情绪调节”的心理课上,给高一的同学们讲过一个关于“延迟满足”心理学实验。延迟满足是指一种为获取长远利益、求得长远发展而甘愿暂时放弃即时满足的行为取向。“延迟满足”是心理成熟的一种表现,通俗来说就是“忍耐”,可以为了更长远的目标,放弃眼前的诱惑。
美国斯坦福大学曾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让1个孩子单独待在房间里,给他1颗棉花糖并告诉他,如果他能坚持15分钟不吃这颗糖,就会再奖励他1颗。10年后,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能够坚持15分钟不吃棉花糖的那些孩子,长大以后在事业上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都比那些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优秀。
故事的引入通常都让学生们若有所思,并能感悟到“自我控制”“耐心”等关键词对人生的价值。
然而某天一个学生问我:“老师,这个实验是真的吗?那些成功的人后来做了哪些成功的事呢?”
我顿时语塞。如此简单质朴的问题,我从未深入考虑过,仅从某本教案集中找到了这个故事,生搬硬套到这看似合乎逻辑的课堂设计中,也从未深思熟虑“延迟满足”的真正内涵,缺乏更贴近学生成长的解释与行为指导。
带着一份愧疚和一份责任,我开始探索和这个实验相关的资料,但是尚未成功。在我一筹莫展并决定暂时放弃时,这份“礼物”来到了我的手边。
〇 天降的礼物
这份礼物就是风靡全球20余个国家,售出300余万册的畅销书——《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这本书的作者乔辛·迪·波沙达,是美国著名演说家,他正好是曾经在实验中忍住没有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之一。作者从当年的棉花糖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出发,通过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告诉大家一些简单却极有价值的成长理念,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自信、更开心!
于是我欣喜地告诉自己,我要挑战自己,重新设计一堂关于“延迟满足”的创新课,让更多学生了解延迟满足,让更多学生懂得约束自我,能够不那么迷恋网络,能够更加具有耐心。
〇 全新的思考
在一堂公开课来临之际,我把自己关于延迟满足的课堂设计呈现给一位资深的心理教师,她了解后问了一个一针见血的问题:“这堂课你是要满足学生的什么需求呢?”我又一次语塞。就像上次在课堂上被学生问得哑口无言一样,我再一次看到了自己的“一厢情愿”。进一步思考后,我坦诚地说:“这堂课的设计初衷好像是要满足我自己的一个目的,就是把自己认为很好的一个心理学理念更完整地分享给学生,而未能全面考虑到学生是否需要这样的理念,是否需要深入反思或者改善自己的行为。似乎我的课堂在指责孩子们做得不够好。”
课不是为老师自己上的,而是要为学生准备的呀。于是我改变心态和思路,我不要为了“秀”理论,而把这堂课变成一堂公开课,我要重新备课,在合适的时机,在普通的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交流。
带着全新的思考,带着“延迟满足”的坚持,我开始一个新的挑战。
〇 “延迟”的考验
在不断“延迟”上这堂课的等待中,我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走进高一学生的课堂。这个合适的时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我看到一些学生在适应高中生活的过程中,对学业或者名誉方面开始产生一种好高骛远的虚荣心,也听到一些学生抱怨时间不够用,周末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娱乐上,等等;另一方面,我感到自己有种蓄势待发的自信。
课堂从1颗糖果开始,每位同学均从果盘里选择1个心仪颜色的纸团,它代表一种美味的糖果。老师要求学生暂时别打开试吃,如果大家能等到课堂快结束时打开,那么大家还会得到一个额外的惊喜。这是对棉花糖试验的一次复制试验,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
接下来我就顺着同学们的情绪说:“能忍住不吃的同学举手。”这个时候,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思量,学生一般会全部举手。我接着鼓励学生并追问:“那么你打算用什么方式来让自己忍住?”
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认真听课”,有的说“觉得他不好吃”,还有的说“想着那个惊喜礼物就忍住”……我又继续追问:“那么假设这颗糖不仅是这个纸团,而是其他的诱惑,你会通过什么方式来忍住呢?”
学生思考与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分享他们过去成功“延迟满足”的经验。这个活动让学生们关注到自己拥有的积极特征,减少失落与自责。
在这个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们总结出“延迟满足”的方法及好处,并进一步引出棉花糖实验及《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这本书与作者的故事,让大家进一步体会“延迟满足”带给人成长、成功的帮助。后续通过漫画故事与游戏体验,让学生深入体会“规划目标”与“坚持不懈”可以帮助“延迟满足”,并能最终收获更大的快乐。我接着请各位同学谈一谈今天活动的感受,以及今后可以做的一些新改变。有一些同学主动谈到要克制游戏、动漫等眼前快乐,学会等待更大的快乐。
课堂结束时,我邀请所有同学打开一开始发的“糖果”,并请他们在小组内分享糖纸上的文字,这些文字是我打印上去的一些鼓励的话,当作礼物送给大家,例如:“有些机会当下看似灿烂,却经不起时间打磨而光芒骤减;有些机会当下看似鹅卵石一样平凡,但日后却能成为璀璨的宝石。”“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这颗棉花糖将成为一个甜美的支点,帮你插上成功的翅膀,铸就梦想的基石。”
在这场关于“延迟满足”的考验中,有对学生课堂上的“延迟”考验,有学生生活中的“延迟”经验,有学生未来的“延迟”计划,更有作为老师在课堂上所收获的一份延迟的快乐!
〇 珍贵的收获
从一开始的失落到放弃公开课的展示,再到瞄准合适时机进行课堂交流,我也经历了一次“延迟满足”的考验,感受到一份创造与等待的快乐,也体会到了心理课堂的真正魅力。
1.生成的魅力
从这次备课过程中的取舍来看,我好像更明白了,作为一名心理教师,若能更好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站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思考,带着非批判与非指导的平等心态,那么“好课”就能自然产生。倘若一味站在教师的本位来备课和上课,那么课堂终究是一言堂,反而影响学生的状态。
心理课的服务对象是学生的心理需求,每一堂心理课都应是教师根据学生当下所表达的心理需求而做出合乎此时此刻的安排。然而,在实际情况和教师个人能力尚未能达到这样的水准时,我们该如何兼顾预设与生成呢?我想就是在上课前做好一定的调研工作,及时了解绝大多数同学目前的心理状况,据此进行课程的设计,并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足够多的空间让他们去表达和理解,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和分享。
学生的感受及理解总会不同,那些展现心灵智慧的火花也让看似结构性的课堂充满了各种惊喜。
2.开放的魅力
心理教师的个人成长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知识技能的提升,二是个人心理的成熟。在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的课堂设计带着的是教师个人的心理诉求;有时我们预设好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却又忍不住说了好多话,也表达着教师个人的某种心理状态。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除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外,更多的还是需要教师有一个开放的心态,随时能够反思自身心理状态的诉求,跳出自己的界限,方能更自由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一开始我认为“延迟满足”很好,就想告诉学生这种行为取向好,指责他们平时都做得不太好,所以我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这个想法幸好得到了遏制,否则这堂心理课就变成说教课,把一个非常好的心理课素材白白浪费。在新的课堂设计中,我带着一个全新的思考,让同学们把自己日常生活中已经做得比较好的经验进行分享,然后进行深化和延伸,最后把这些积极的经验应用到“延迟满足”的实验及理论概念中,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在这堂课上关注的是他们已有的资源与优势,也让他们领悟到在日后的生活中该如何进一步使用自身的资源与优势。
从实践的效果来看,我认为这样开放、积极的心态,能让教师和学生拉近距离,能让心理课堂更加富有生命力。
〇 功到自然成
从一本书到一节课的思考与实践中,我深深领悟到“好书”“好知识”到“好课”“好收获”之间有很远的一条路要走,这需要从“教师要”到“学生要”的思路革新,需要从“改变学生不足”到“让学生更好发展”的心态转变,需要从“冲动”进课堂到“延迟满足”细细备课的耐心等待……
正所谓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