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江湖
作者: 黄桂元这个地球,有人迹,就有人际。人际是一张无形的网,纵横交织,互为依存,人世的欢愉与凉薄,尽在其间。人生的诸多快乐与无数困扰,也都与此有关。
人活在世上,就会“操心”,这是出于生命本能,虽有些无聊,却有积极的意义,故此可以表述为“深刻的无聊”。在这方面,中国人最有心得。用费孝通的说法,乡土中国是熟人社会,每个人以“己”为中心,像一枚石子投入水中,涟漪一圈一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形成一种“差序格局”,诸多难以厘清的人伦问题,皆可从中找出答案。
人际关系是一门学问,古今中外,没有谁敢不当回事儿。封建社会,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伴君如伴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尊卑贵贱,等级分明,沿袭至如今的“酒桌文化”,座位排序,仍不敢含糊。常见好友之间提醒,此人得罪不得,否则你就死定了。于是人们活得越来越小心谨慎。
曾几何时,“情商”一词横空出世,被现代人包装成“葵花宝典”,处世中拿捏利弊得失,四两拨千斤,其功效和魅力远高于智商。
我认识一个朋友,在商圈以公关能力著称,所属公司一旦遇到项目审批一类的难题,委派他去要害部门跑几趟,一般都可迎刃而解。他意识到,所谓经商,就是经营人际关系,遂毅然下海,所获不菲。
人际支撑着社会,由于环境、气候、风土、习俗各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际形式也会不同;入乡随俗,读懂人,就成了一门功课。收藏家马未都曾“支招”,处理人际亲疏,应掌握三个要点:亲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亲,据说通俗实用,百试不爽。
人们认定,人最大的聪明,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且不见任何痕迹,如此闯荡人际江湖,不在话下。在被贾平凹称为“大码头”的天津办事,遇到女性,叫一声“大姐”,基本好使;单位共事,“张姐”“赵姐”不离口,人缘就不会太差。在内蒙古大草原,与当地人打交道,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痛痛快快把自己灌醉放倒,剩下的,就都好办了。日常生活中,大家谈起某人,只一句“人缘很差”,无须多言,皆可意会。好人缘类似无形资产,“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有的人本事不大,仅凭人缘,就可以一方天地混得风生水起。
常听身边有人抱怨“活得累”,人人疲于揣摩对方心思,投其所好,焉能活得轻松。一些人由此产生社交恐惧症,对与陌生人打交道视为畏途,如张爱玲说的,“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有的人躲避同类,却喜欢养小动物,是因为关系单纯,彼此不用提防。
萨特的戏剧作品《禁闭》,讲述了三个灵魂被拘禁在一间封闭屋子,里面没有镜子,若想知道自己啥样,只能通过另外两人,这就很容易在别人的评价中自我迷失。萨特因之感慨“他人是地狱”。《诗经》中“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唏嘘之语,异曲同工。但无论如何,这不应该是人类关系真相的全部。活在这个动荡莫测的星球,作为个体生命过客,人际江湖是我们别无选择的家园——归宿即以诚相待,命运与共。
(摘自《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