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华为何蹈海而死
作者: 徐涛1906年5月29日,湖南长沙,一个自发组织的送葬队伍正浩浩荡荡绕着长沙市向岳麓山行进。队伍由长沙约一万名学生及各界人士组成。民众纪念的这两个人,一位是陈天华,一位是继他之后同样蹈水而去的姚宏业。陈天华用自己的生命,向国人敲响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警世钟。而那年,他仅仅30岁。
天才少年苦中生
陈天华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出生之后染上了天花,虽然捡回一条命,但他脸上还是留下了一大片的瘢痕,并且他有口吃——这些缺憾,成了陈天华一生的心病。
他的父亲是位私塾先生,因打抱不平得罪了土豪,丢掉了工作。陈天华辍学了。为了家里每天的生活费,他只能开始挎着篮子四处卖糖果。在走街串巷时,他总是会带着《三国演义》这类小说看。他这爱学习的劲头打动了一位同族人。这位好心人让他一边帮忙放牛,一边找自己学习。9岁的陈天华模仿评书的文体,写了一些通俗小说和山歌小调。陈天华也被冠以“神童”的名号。
20岁的时候,陈天华寄宿在湖南新化县城最有名的资江书院,当时谭嗣同到长沙主持新政,时务学堂刚创立,陈天华因为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为外课生。此后,他先后到新化实验学堂、长沙岳麓书院、求实书院进行深造,最后获得官府保送,留学日本。从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到官派留学,陈天华只用了8年。
“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
在日本陈天华很快在革命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903年4月,沙俄毁约拒不撤走侵占我国东北的军队,令在日本的学生们义愤填膺,组织编练“拒俄义勇队”,准备回国参战。
陈天华和黄兴都签名加入了义勇队。但清政府对此的解读是“名拒俄国,实则革命”。“抗俄义勇队”成立不到一周,就被责令停止活动。
陈天华号召大家起来搞革命,还写下了那两本传世之作《警世钟》《猛回头》。这两本书通篇采用说唱体书写,朗朗上口: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1903年年底,陈天华离开了东京,回到湖南准备发起武装革命。
事不成,何生为
回到长沙,他与黄兴等人共同创办华兴会,并担任了《俚语日报》的编辑。然而,《俚语日报》很快被查封。1904年春末,陈天华不得不再次回到日本。
同年夏天陈天华回到了湖南,准备参加长沙起义。起义计划都还没实行,时任湖南巡抚就已得到消息,派兵围剿了他们。陈天华、黄兴等人只好逃到上海。他们想在上海发动革命,可还是失败了。陈天华绝望地坐等清政府来抓,因为他觉得“事不成,国灭种亡等死耳,何生为”。最后,在革命同志的百般劝说下,他才离开了上海,第三次到了日本。
用生命去发出最后的声音
直到见孙中山后,陈天华才又振作起来。他参与成立同盟会,并和黄兴一起为誓词润色,起草相关章程。同年,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刊。在创刊号的17篇文章中,陈天华一人就占了7篇之多。孙中山夸他是“革命大文豪”。
1905年底爆发的“取缔事件”再次把他推入危机中。事情的起因是清政府发现,自己苦心培养的留学生竟然大批倒向革命党,立刻联系日本帮忙遏制。留学生分成了两派。激进派学生号召大家罢课,回国以示抗议;而温和派主张清者自清,安心学习就好。
陈天华反对罢课,他担心留学生们不能统一行动,反而会造成留学生群体的分裂,白白贻日本人口实。学生间本是正常的分歧,却被日本媒体有意曲解,污蔑中国人“特有之放纵卑劣性情所促成,惟其团结之力则颇为薄弱”。而学生们继续发生分裂。
陈天华自卑感再一次爆发。他发现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文字、语言都那么无力,无法影响别人。这一次,他做出了极端的决定——用生命去发出最后的声音。1905年12月7日,他连夜起草《绝命辞》,决定以非常的行动来激励人们“有所警动”“共讲爱国”。他希望“鄙人死后,取缔规则问题可了则了,切勿固执”。
12月8日清晨,陈天华吃完早饭就出门了。他把夜里写好的遗书挂号寄给“神田区骏河台,清国留学生会馆杨度”。然后,他乘车到大森海湾,走向了冰凉的大海。
(摘自《历史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