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青少年骨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作者: 黎星 成琴

青少年骨折包括青枝骨折、裂纹骨折、嵌入型骨折、粉碎性骨折、开放性骨折等类型。多数骨折都是因外力撞击所致,但表现不同,如裂纹骨折表现为骨头出现裂纹;嵌入型骨折是骨骼出现明显移位;粉碎性骨折是骨骼出现粉碎性破裂等。任何类型的骨折都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青少年发生骨折时要立即送医救治。骨折治疗结束后,为了提高青少年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干预,并在护理过程中培养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确保患者出院后能实施自我护理,以促进快速康复。

对青少年骨折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健康宣教的内容包括骨折病理知识教育、骨折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术后康复训练方法等。通过健康宣教,希望提高患者对骨折治疗及护理等的认知度,提升患者在治疗及护理中的依从性。同时,让患者意识到骨折的治疗、康复训练及自我护理等的重要性,促使患者积极提升自我护理能力。

指导患者正确疏导心理

为增强患者康复自信心,可以向患者讲述治疗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缓解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此外,还可以引导患者通过音乐、绘画、散步、唱歌等方式疏导自己的消极心理,让患者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患者的自我心理疏导能力。

培养患者的肢体功能锻炼能力

骨折后的功能锻炼极其重要,是防止并发症发生、尽早恢复功能的重要保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康复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发生。

骨折后1~2周内,功能锻炼应以病肢肌肉主动舒缩活动为主。卧床的患者可在医护人员或者家属的帮助下活动肢体,并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早下床活动。当患者在病床上能够完成肢体的大多数基本动作后,可以鼓励患者下床进行功能锻炼。刚开始每天的锻炼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随着肢体功能的逐渐恢复,锻炼时间也要逐渐延长,连续锻炼至少6个月,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增强患者身体素质及意志力。

帮助患者养成良好饮食和作息习惯

根据患者骨折病情制订饮食、运动及作息方案,例如:骨折后1~2周以清淡、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骨折后2~4周由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可加骨头汤、鸡类、鱼类、蛋类等食物,以补给维生素A、维生素D、钙及蛋白质等,促进骨痂生长;骨折后5周以上可食用高营养食物及富含钙、磷、铁等矿物质的食物。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提高患者的自我养护能力。例如:对于青枝骨折、裂纹骨折等病症较轻的患者,住院期间要求他们每天晚上22:00点前必须睡觉,睡眠时间至少8小时;对于粉碎性骨折等重症患者,住院期间要求他们每天晚上21:00点前必须睡觉。而且没有医护人员的同意不能轻易下床活动,即使被允许下床活动,也要在家属陪同下进行活动,且活动期间不能做剧烈的肢体运动,活动时间不能超过3小时。

以上举措不仅能够改善青少年骨折患者的心理状态,还能够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认知度、自我护理责任感及自我护理技能,进而强化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促进他们快速康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