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刘敏
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符合当下高校教育改革的需求。通过适当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心理问题,减轻内心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将以高职院校为出发点,探究高职教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将心理健康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与自我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提高学生认知
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互动交流等方式调查本校学生对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看法,深入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学校还要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学会自我调适。同时,定期进行心理测试,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排查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障碍。最后,注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如心理健康实践课、恋爱课、人际关系课、情绪管理课等。此外,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开设趣味性较强的心理健康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高职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学会勇敢地迎接挑战、直面困难,是学生摆脱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学校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内心的真正需求,并通过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以获得心理满足感。其次,引导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积极接受新鲜事物或新观点。最后,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排解,如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转移注意力,让自己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还可以寻求教师、同伴、家长或专业人士的帮助。
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
专业的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对治疗心理问题具有显著效果。因此,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为已经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提供治疗服务。首先,建立以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为核心的“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此外,在干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隐私保护和权益保障。其次,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积极寻求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建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在学生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中的作用,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结束语
为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职院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定期举办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同时,加强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