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雷锦宇

思维导图是一种利用图形与文字相结合的直观方式表现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思维导图与大脑思维功能紧密相关,包括锻炼大脑思维的逻辑、顺序,以及利用图像、想象、颜色、空间的思维能力。本文将探讨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并通过分析其在阅读教学前、中、后3个阶段的运用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能力和知识巩固效果。

阅读教学前:运用思维导图激活学生旧知

在阅读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巧妙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相关词汇,为接下来的阅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以“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一张以“Movie Theater”为中心词的思维导图。该中心词向外辐射出多个分支,如“Facilities”(设施)、“Service Quality”(服务质量)、“Location”(地点)和“Movie Selection”(影片选择)等,均与阅读材料紧密相关且略高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Facilities”分支下,可细化出“Comfortable Seats”(舒适座椅)、“3D Screens”(3D屏幕)等关键词;在“Service Quality”分支下,则有“Friendly Staff”(友好员工)、“Fast Concession Lines”(快速售票队伍)等。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回顾与电影院相关的已学知识,还能引导学生联想更多相关内容,形成对新知识的初步认知框架,为后续深入阅读提供丰富的思维素材和语境支持。

阅读教学中 :运用思维导图开展多种形式阅读活动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思维导图,能极大丰富阅读活动的形式,并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学生通过主动搭建知识框架,不仅深化了对文本内容的审慎阅读,同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同步提升。

例如:以“Unit 9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的阅读教学为例,学生可以根据邀请函的各个要素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围绕“Party Invitation”(派对邀请)这一主题,构建出“Event Details”(活动详情)、“Date & Time”(日期与时间)、“Location”(地点)、“Dress Code”(着装要求)及“RSVP”(请回复)等分支。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思维导图,并通过对比和讨论,进一步完善各自的认知结构,实现思维的碰撞与融合。这种基于思维导图的互动式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阅读教学后:基于思维导图总结反思

阅读教学结束后,思维导图将成为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反思与巩固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阅读材料进行回顾,将文章的主旨大意、细节信息、情感态度等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一张完整的阅读笔记。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新学的词汇和句型,更重要的是促进了英语阅读教学所学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基于思维导图的练习题,如根据思维导图复述文章内容、根据关键词联想并补充细节、基于思维导图创作一篇新的短文等,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思维导图以直观、灵活的特点,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综合素养,是实现高效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