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 张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兴起的背景下,准确把握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对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
传统文化中有诸多关于自立自强、不畏艰苦、攻坚克难的人物事迹,能滋养学生的心灵和精神,进而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精神境界,形成正视挫折、不畏险途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大学生在逆境中主动思考、解决困难。
2.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
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气馁、颓丧、郁闷等情绪,长此以往可能出现心理问题。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关于修身养性的内容,如古典音乐、文学经典及书法艺术等,能帮助学生平复情绪、稳定心态。同时,传统文化也包括哲学思想,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了解东方哲学,进而以哲学的视角辩证看待困难与挫折,并积极处理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
3.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传统文化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教师可以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团体辅导、演讲、诵读比赛等,以文化人,以文育心,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运用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1.坚持环境育人,创设传统文化校园氛围
环境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和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例如:在教学楼、宿舍等区域张贴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文化标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心态。通过校园广播、校报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有关心理健康、修身养性的古代小故事,让学生了解古人如何培养健康心智,并结合古人的做法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2.突出学生主体,鼓励学生展开自我教育
高校和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例如:由校内心理社团、传统文化社团联合举办主题活动,邀请校内学生广泛参与,从而做到传统文化知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步宣讲。学校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心理健康主题周、主题月等活动,驱动学生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使其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3.做好资源开发,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教师应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整合。首先,教师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发展需求,因需制宜地寻找相关素材和资源。其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上网搜集素材等方式,整合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最后,以视频、图片、音频、3D投射、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多种技术呈现这些资源,让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产生良好体验。
研究课题:“中国校园健康行动教育教学研究成果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EDU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