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心理障碍,激发高中生“说数学”
作者: 钟伟连“说数学”是指个体用口头表达自己对数学问题的具体认识、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学习的情感体会等学习活动。通过“说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再现数学知识学习、问题解答的整个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明确“有什么”“求什么”的前提下,展示“怎么做”的具体思维流程,从而强化学生运用数学视角认识世界、运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应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的核心素养。
“说数学”是数学交流活动之一,对于学生学习和交流数学十分重要。然而,在实际的“说数学”中,许多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障碍,如羞涩、自卑和从众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导致部分学生害怕发言、拒绝参与或随大流,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思维无法得到提升和发散,解题思路无法展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步下降,导致数学成绩难以提高。针对这种状况,教师需分析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让学生在“说数学”中全面塑造数学综合素养。
高中生“说数学”的心理障碍
1.羞涩心理:害怕说错
在日常的数学讨论中,高中生常常存在羞涩心理,而这种心理经常出现在数学基础一般或偏差的学生身上,他们认为自身数学基础不扎实,害怕说错、说漏,引起其他同学的嘲笑,或者是被其他学生认为数学不好却爱出风头。
2. 自卑心理:拒绝说
部分高中生存在自卑心理,特别是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拒绝发言的情况,尽管教师主动点名,部分学生因为自卑心理,即使自己有想法也不敢表达,或者是感觉自己无法清楚表达,就干脆不表达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数学基础较差,无解题思路,学习方法不合适自己;二是缺乏学习数学及表达“说数学”的动力,主动性较差;三是心理素质较差,当众发言会紧张,并伴有畏难心理,从而无法表达。
3.从众心理:随大流说
部分高中生在数学课堂发言上存在从众心理,这种“随大流”的行为会导致敷衍、应付的心理状态。这些学生往往先观察他人表达,然后跟随他人的表达,不愿意表达个人的真实看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学生缺乏自信、缺乏对数学思考的独立性及课前预习不充分等,这类学生往往依赖更多人赞同的形式,以此获得表达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
克服学生“说数学”心理障碍的路径
1.互动启发式教学,克服羞涩心理,让学生勇敢地“说”
针对学生害怕说错的羞涩心理,教师可引导他们在课前进行预习,同时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说”给予针对性启发,让他们在教师语言、行为的鼓励下,逐渐克服羞涩心理。此外,在教师的精准指导下学生能逐渐掌握数学的解题思路,并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以获得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
例如:在讲授正弦、余弦定理时,教师提出问题:在△ABC中,其内角A、B、C,分别对应的边长是a、b、c,已知a=1,b=2,cosC=1/4,求△ABC的周长及cos(A+B)的值。教师通过引导式提问,启发学生甲主动思考:“该题属于何种问题?已知哪些条件?求的是什么?”学生乙说:“正余弦定理问题,已知边长和∠C余弦值,要求的是周长和∠A与∠B之和的余弦值。”教师启发性地说:“你可将题目中的信息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能得出何种结论?”乙接着说:“题目中给出余弦的信息,并结合相应条件,应用余弦定理求出C的边长……”利用互动,教师能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逐渐掌握解题逻辑,获得成就感,使学生能勇敢地“说”。
2.小组式竞争教学,克服自卑心理,让学生主动地“说”
为了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教师可采用小组竞争的方式,先在小组中形成“说数学”的氛围,让学生从相互帮助中获得勇气,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从而克服自卑心理,主动展示。
例如:在讲授“数列”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2n。①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②若等比数列{bn}满足,b2=S1,b4=a2+a3,求数列{bn}的前n项和。教师先在课前提出预设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从“求什么”“有什么”的角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表达,得分最多的小组可获得相应奖励。数学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为争取小组荣誉,积极向本组组员请教,并主动表述:“所求内容为一般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数列{bn}前n项和,可应用求和公式的相关知识和等比数列相应的公式求得对应的值。”数学交流中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竞争性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学习和交流中获得成就感,并主动地“说”。
3.自主探究式教学,克服从众心理,让学生自信地“说”
教师可以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并鼓励他们在得到答案后重复验证方法的正确性,同时用“说”的方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在相互交流中获得更好的解决方式。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正确验证中获得自信,还能为他们提供“说数学”的舞台,进一步增强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他们能更自信地“说”。
例如:在讲授“整体代换思想”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f(x)=asin(πx+a)+bcos(πx+b),且f(4)=2022,求解x为2023时,对应的函数值。此后,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给予学生充足验证时间,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整体代换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学生说:“可将4带入,求出asina+bcosb=2022,再将2023带入函数中,观察两个式子,发现可将‘asina+bcosb’再次带入目标式子中,求出对应的值!”通过自主探究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提升数学思维,并通过反复验证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在课堂上自信地“说”。
总结
教师需要先认识到“说数学”的意义,如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增强其自主学习意识,以及数学交流意识、意愿和能力。同时,“说数学”也是教学评价中的重要部分,可以在数学交流中评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数学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提升。为此,教师应分析学生在“说数学”中的心理障碍,从而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说出数学解题思路及其他不同的见解,让他们在“说数学”中体会高中数学的魅力,从而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