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运动损伤的康复策略

作者: 习晓庆 王华珍

运动不仅能增强青少年的体质,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但运动过程中的损伤风险不容忽视。了解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康复措施以及预防策略,对青少年健康至关重要。

运动损伤的处理

1.擦伤

擦伤在运动损伤中较为常见,处理不当易引发感染,正确处理方法是:①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彻底冲洗伤口,清除表面污垢与异物。若伤口内有砂石,用消毒镊子或棉签剔除。②用碘伏棉球从伤口中心向外周消毒,保持无菌操作。③浅表小伤口消毒后可涂抗生素软膏,覆盖无菌纱布或创可贴。若伤口较深、出血不止或污染严重,应压迫止血后立即就医。

2.扭伤

扭伤多发生于关节部位,处理不当可能导致长期疼痛与功能障碍。扭伤后应避免按摩或热敷以免加重伤情。正确处理步骤为:①扭伤后立即停止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②用冰袋或冰块裹毛巾局部冷敷扭伤处,每次15~20分钟,每2~3小时1次,持续24小时,以达到收缩血管,减少出血与肿胀的目的。③使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扭伤部位,减少出血与肿胀。但绷带加压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④在受伤后的24小时之内,应避免进行按摩与热疗;24小时后,根据伤势的具体情况,可适当热敷、按摩与轻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恢复。

3.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程度不同,处理需区别对待。避免立即热敷或使用活血药物加重炎症与出血。正确处理步骤为:①拉伤后立即停止运动,用冰袋冷敷拉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日多次,持续24~48小时,可减轻疼痛与肿胀。②24~48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轻柔按摩拉伤肌肉,促进炎症消散与肌肉放松;可外用活血化瘀药膏或喷雾加速恢复。③恢复期进行功能锻炼,如轻柔拉伸与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与灵活性,防止粘连与肌肉萎缩。

4.鼻出血

运动碰撞或跌倒时可能发生鼻出血,若错误处理如仰头止血,易致血液倒流口腔,甚至存在误吸入呼吸道的风险。正确处理方法为:①让受伤者安静坐下,身体略前倾,避免血液流入口腔。②用拇指与食指捏住双侧鼻翼或出血侧鼻翼,向鼻中隔方向压迫,持续10~15分钟;并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前额与后颈部辅助止血。③若出血不止,或出血量较大、反复出血,应压迫出血部位止血,并立即送医,由专业医生处理。

运动损伤的康复

1.物理治疗

按摩:通过适中压力直接作用于肌肉,以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

牵引:在专业指导下,利用牵引设备对身体特定部位施加温和拉力,如颈椎或腰椎牵引,减轻神经根压迫,促进关节复位。

超声波治疗:非侵入性治疗方式,高频声波穿透皮肤产生微振动和热能,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加速组织修复,缓解疼痛与炎症。

电刺激:包括经皮神经电刺激与肌肉电刺激,低强度电流刺激能够促进神经传导恢复,增强肌肉收缩力,加速软组织修复,减少肌肉萎缩。

2.功能性训练

功能性训练是物理治疗与全面康复的桥梁,强调在模拟日常及运动场景中进行针对性练习,重建正确运动模式。

关节活动度训练:通过主动与被动关节活动,如旋转、屈伸,逐步恢复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减少僵硬,预防粘连。

肌力训练:根据损伤部位与康复阶段,设计个性化训练计划。初期采用等长收缩训练以增强肌肉耐力,随康复进展过渡到等张收缩与爆发力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与爆发力。

加强核心力量:通过深蹲、硬拉、俯卧撑等动作,增强核心肌群和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为身体提供稳定支撑。

3.心理康复

运动损伤常伴情绪波动,从否认、愤怒到沮丧、焦虑乃至抑郁,均为正常反应。心理康复旨在帮助伤者正视情绪,建立积极康复态度。

认知行为疗法:引导伤者识别并改变消极思维模式,如将“再也不能运动”转变为“正在康复,未来能运动”,减轻焦虑、增强信心。

目标设定与达成:与康复团队共同设定短长期目标,如“本周完成3次物理治疗”“下个月慢跑5分钟”,每达成小目标即是对自我能力的肯定。

情绪支持:鼓励青少年患者加入康复小组,与经历相似的患者交流心得,从中获得情感支持和经验借鉴。同时,家人朋友的陪伴与鼓励同样重要。

运动损伤的预防

充分的热身:热身是运动前的必备环节,建议采用动态热身的方式,如慢跑、跳绳、动态拉伸,逐渐增加强度,减少运动初期的肌肉僵硬及受伤的可能性。

合适的装备:选择符合需求的运动鞋,注重缓震性和支撑性,减轻脚部和膝关节负担;佩戴护膝、护肘、头盔等护具,为易受伤部位提供额外防护。运动服装需透气舒适,避免摩擦和束缚。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增加强度和训练量,避免突然加大负荷导致损伤。利用心率监测设备科学评估运动强度,确保训练安全。

安全的环境:避免在硬地面或不平坦处进行高强度运动,如跑步、跳跃,以减少关节冲击和扭伤风险。优先选择专业场地,如橡胶跑道、健身房专用区。

均衡的锻炼:应全面发展身体,运动锻炼时应避免过度使用单一部位。结合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练习,使身体各部位均衡锻炼。定期更换运动项目,避免枯燥,同时预防因重复动作导致的局部损伤。

合理的饮食:摄入足够蛋白质以支持肌肉修复和生长。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D、钙,促进骨骼健康和免疫力。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掌握正确动作模式:接受专业教练指导,确保掌握每项运动的正确技巧,如跑步着地方式、举重呼吸配合,确保动作流畅、力量分布合理。

及时放松:通过静态拉伸、泡沫轴滚动、按摩等方式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乳酸排出,减少酸痛和僵硬。适当放松有助于身体快速恢复,为下次运动做好准备。

个体化评估与调整:定期进行体能测试、运动能力评估,了解自身状况和运动潜能。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训练计划,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度训练。关注身体反馈,如疼痛、疲劳,及时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

结语

青少年运动损伤的风险不容忽视。通过了解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康复措施及预防策略,可以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的健康,让他们在运动中享受快乐、健康成长。同时,应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安全的教育和宣传,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运动环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