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旁观者,防治校园欺凌

作者: 王瑞 张野 丛伊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的恶意欺压、侮辱行为,其结果往往导致受害者身心受损。大多数欺凌事件均发生在有同伴目击或旁观的情况下。鉴于青少年在校时间长、同伴交往频繁且影响深远,亟需将目光投向校园欺凌中的学生同伴群体,特别是旁观者的角色,以共同营造一个无欺凌的校园环境。

旁观者的双重影响

校园欺凌的主体主要包括欺凌者、受欺凌者、反欺凌者和旁观者。教师通常关注更多的是前两者,而忽略旁观者的潜在作用。事实上,在校园欺凌的场景中,旁观者虽未直接参与欺凌行为,但其态度与行为却影响着事件的走向与强度。消极旁观者可能通过煽风点火、冷漠旁观或逃避现场的方式,无形中为欺凌者助威,进一步加剧了受害者的痛苦;而积极旁观者勇于挺身而出,寻求帮助、制止暴力、安抚受害者,可以有效遏制欺凌的蔓延。

旁观者的心理机制

1.共情能力

高共情能力的旁观者能深刻洞察并理解被欺凌者所承受的痛苦与无助,因此更愿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伸出援手。相反,低共情能力的旁观者可能持漠视态度,将欺凌行为视为是“小打小闹”,从而忽略欺凌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深远伤害。

2.道德推脱水平

青少年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面对欺凌情境时,高道德推脱者倾向为不道德行寻找合理化理由,从而逃避干预责任;而低道德推脱者则更可能采取保护措施。

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较低的旁观者往往因担心自身安全或害怕失败而选择退缩,成为消极旁观者;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旁观者则更可能积极介入,采取行动来制止欺凌行为或为受害者提供帮助。

4.受欺凌经历

青少年倾向于通过观察并模仿同伴的行为模式(包括欺凌行为)来学习社交互动方式。受欺凌者在经历了欺凌后,可能会习得攻击性行为模式,从而在后续的欺凌事件中成为欺凌者或消极旁观者,形成恶性循环。

促进消极旁观者转化的策略

在校园欺凌防治中,旁观者行为的转化至关重要。为了有效减少和预防校园欺凌,必须重视并促进旁观者行为的积极转化。

强化情感教育与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责任感,使其能够深刻理解并同情受害者的遭遇,激发其主动干预的意愿。

深化反欺凌教育:通过专题讲座、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识与识别能力,提升其干预技能与自信心。

完善校园监督与干预体系:建立健全校园安全机制与快速反应体系,确保在欺凌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介入并妥善处理;同时,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凝聚力。

加强家校合作:构建家校共育的反欺凌防线,引导家长关注青少年的情感变化与社交行为,鼓励青少年成为积极的旁观者与反欺凌倡导者。

设立奖励机制:对积极介入欺凌事件、有效遏制欺凌行为的旁观者给予表彰与奖励,以此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到反欺凌行动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