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 张钧坤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着丰富的教育素材,而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改善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也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促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的快速提升。
采用内容拓展加强学生对行为习惯的认知
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需要对良好行为习惯有足够的认知,其次是引导学生逐渐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将良好行为习惯当作自然习惯。而内容拓展是拓展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通过拓展课外知识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认识和了解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影响,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加强对良好行为习惯意义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通过拓展内容了解到不良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影响。例如:教师为学生普及良好卫生习惯的知识,同时为学生介绍不良卫生习惯会导致细菌及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以及这些病原体的危害和可能会引起的疾病,促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地借助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来突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价值,从而加快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融合生活案例提高学生对行为习惯的重视
教师将生活案例融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借助生活案例来引导学生,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让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形成自律、自爱等良好品质。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结合生活案例来实施教学,让学生从生活层面去了解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和价值。首先,教师可在课堂上为学生描述不良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影响,如过度用眼和不良书写姿势会导致近视,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如在生活中由于近视产生的不便、学习时产生的不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来想象一下,若自己出现近视了会怎样。其次,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因近视而对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如影响未来的专业和就业、未来上升和发展空间等,促使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的生活化例子能够充分引导学生重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并进行有效的自我督促,促使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行为习惯。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领会到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促使学生进行自我督促,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推动学生树立健全的心理与良好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