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儿童川崎病
作者: 郝持强
川崎病是主要发生于儿童群体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大众对川崎病的认知有限,有些儿童家长可能从未听说过该疾病,不了解疾病相关知识,这样会导致儿童无法得到及时诊治而使疾病进一步加重。本文主要介绍川崎病的相关知识,旨在提高大众对该疾病的认知水平。
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又称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主要好发于婴幼儿,也可见于学龄儿童,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比例约为1.5:1。川崎病在亚洲儿童中发病率相对更高,年龄主要集中在6个月以上、5岁以下的儿童群体中,同时具有散发或小范围流行、地区和种族差异、四季均可发病(冬季和春季较多见)以及遗传易感性等特点。
目前,川崎病的核心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感染、遗传因素及免疫因素等相关。例如:日常生活中,儿童被各种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导致免疫机制被异常激活,从而进一步导致血管炎性损害的发生,提高川崎病的发病风险。此外,儿童汞中毒或长时间待在污染环境中,也可能诱发川崎病。
川崎病的症状表现
发热:川崎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患者通常会经历持续5天以上的高热,体温保持在39℃~40℃,且采取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
眼结膜充血:双眼球结膜充血是川崎病常见且典型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双眼睑无水肿,球结膜充血明显,但无脓性分泌物。充血通常在起病后3~4天出现,持续时间较长,对患儿的视力无明显影响,但可能引起患儿的不适和家长的担忧。
口唇及口腔改变:主要表现为患儿口唇红肿、皲裂,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会影响患儿的进食和口腔卫生,容易导致口腔感染。
皮疹:在发病后2~3天,患儿身体会出现多形性皮疹,可为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或荨麻疹样皮疹等,一般不会出现水疱或结痂变化,皮疹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一般无瘙痒感,但可能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变化,给患儿的皮肤带来一定影响。
肢端改变:急性期患儿可能出现手足硬性水肿,掌、足底潮红,伴疼痛,在手掌与腕关节或足底与踝关节之间,可见明显的分界线,第2周从甲床移行处膜状脱皮,蜕皮可扩展到整个手掌或足底,呈手套或袜套样,重症者指、趾脱落。

淋巴结肿大:患儿颈部淋巴结会出现单侧或双侧肿大问题,但表面不红,无化脓,无疼痛。
心血管系统:心脏和冠状动脉受累多发生在病程的第1~6周,最常见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狭窄等问题,严重时可能出现心肌梗死。
其他症状: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胃肠道症状,如腹泻、呕吐、腹痛等。少数患儿会出现呼吸道症状,以咳嗽为主。
川崎病的早期症状通常较为明显且容易控制,疾病晚期时逐渐出现心血管病变,治疗与控制难度提升。
川崎病的诊断
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即可诊断川崎病:
(1)四肢变化: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2)多形性红斑。
(3)眼结合膜充血。
(4)口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呈草莓舌。
(5)颈部淋巴结肿大。
川崎病的危害
川崎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情况下患儿的预后情况良好,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复发概率,并且可能多次复发。川崎病对人体的影响并非外在表现,而是会对心脏内部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导致心脏功能出现异常。如果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等并发症,则会进一步引起心肌缺血和心肌损害等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与控制,可能会导致实质性病变,影响患儿的长期健康和生长发育。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与治疗,冠状动脉扩张及动脉瘤等并发症可以在患儿康复后2年左右缓解或消失,但有可能会遗留血管管壁弹性减弱及管壁增厚等问题。如果动脉瘤体积较大,通常不容易完全消失,甚至可能会引发血栓等问题,导致管腔狭窄,威胁生命安全。
整体来说,如果川崎病在早期确诊并进行有效的治疗与控制,多数患儿预后情况良好,家长不需要过度担忧。但如果未及时治疗或长期得不到良好控制,可能会出现心血管并发症,影响患儿的长期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
川崎病的治疗
川崎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常使用抗炎和抗凝药物、免疫调节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对症治疗等。
在急性期,可以通过口服阿司匹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方式帮助患儿缓解症状,对于治疗效果欠佳者还可以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英夫利昔单抗等药物进行强效治疗,在快速缓解症状后再调整为常规治疗方案。
阿司匹林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具有抗炎效果,但用药时间通常较长,为3个月左右。治疗过程中,患儿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同时,阿司匹林可能会增加患儿的出血风险,如鼻出血、皮下出血等,部分患儿还可能会出现呕血、黑便或大便带血等情况,因此家长在患儿服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
此外,部分患儿家属对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接受程度较低,会有诸多顾虑,甚至直接拒绝使用。但是,在川崎病早期合理应用免疫球蛋白开展静脉注射治疗,能有效预防冠状动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川崎病的核心风险问题,因此患儿家长应正确看待免疫球蛋白治疗。
针对川崎病的其他症状表现应给予对症治疗,如患儿发热时可遵医嘱服用退热药物并采取物理降温;出现眼部结膜充血时,应遵医嘱使用甲氯霉素滴眼液缓解眼部不适症状。
手术治疗在川崎病中相对较少见,主要用于处理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当冠状动脉形成巨大动脉瘤、血栓闭塞或狭窄时,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血管成形术或内膜剥脱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