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安陶:双色陶泥演绎山水气象

作者: 白英

荣昌安陶:双色陶泥演绎山水气象0
图1 梁洪萍

“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窑烧陶罐罐。”民谣里的“陶罐罐”即重庆荣昌安陶。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荣昌安陶,因出产在安富镇,故被称为“安陶”,有着“红如枣、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的美誉。安陶兴起于汉代,兴盛于唐宋,在明清时期闻名于世,距今已有2 000多年历史。今天,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重庆荣昌区重要的文化品牌。梁洪萍(图1)是荣昌安陶非遗传承人,在她手中,荣昌安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陶都”小镇千年窑火旺

“安富场,五里长,瓷窑里,烧酒坊,泥精壶壶排成行,烧酒滴滴巷子香……”这句流传了几百年的民谣,生动描绘了荣昌陶器生产的盛况,也暗藏着安陶小镇的前世今生。鸦屿河畔,炊烟几许,青砖瓦黛,人烟阜盛,缸钵坛罐杯盏等陶制品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形成了古“陶都”独一无二的烟火人间。制陶师傅静静地安坐在高堂大屋内,专注于双手跳跃的指尖,捏泥制陶,乐在陶中。清风扑面而来,裹挟着泥与火的气息,如画的田园,如诗的陶歌,在这幽静的山水间流淌,有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宁静与祥和。

安陶小镇广场上,巨大的陶罐造型大门、烧制陶器的阶梯龙窑、沿路陶罐造型的灯,处处让人感受到陶器与小镇的密不可分。梁洪萍的工作室就开在荣昌安陶博物馆对面,店门两侧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陶器,店内正中央是一个高两米多的巨大陶罐,周围的多宝格与博古架上,琳琅满目的陶艺产品,无一不精美。梁洪萍看到访客进门,热情地介绍起荣昌陶艺。在她看来,最能代表荣昌安陶的,那一定是他们的泡菜坛。喜食酸辣的西南地区,家家户户都有与这件相同的宝贝,这个看似朴实无华的食物容器,却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记忆纽带。“我们的荣昌安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其中又以烧制泡菜坛子最为有名。”之所以荣昌陶器和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合称中国四大名陶,也正是因为安富丰富的陶土资源,仅鸦屿山脉一线,就有一条长约20公里、宽2.5~4.5公里的优质陶土矿带,总储量巨大。由这种质地细腻的红、白矿泥炼制而成的荣昌安陶,胎薄质坚,可塑性强,烧失率低,因而享有“泥精”的美誉,做成的陶器就是人们口中的“泥精货”。梁洪萍说,在久远的历史中,最初陶器的发明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古时巴人善于酿酒、腌制,荣昌的泡菜坛既美观耐看又优质实用,泡出来的菜不生花、不串味、不变味、口感清脆,所以这门技艺才能历经悠悠岁月依然保留至今。(图2)

安陶技艺行云流水成器型

泡菜坛看似寻常,但其制作技艺却并不简单。一个烧制精美的泡菜坛,要经过选泥、醒泥、揉泥、制坯、晾晒、修坯、刻花、上釉、打磨、装窑、烧制、出窑等20余道工序才能完成,最能代表荣昌安陶制作技艺的高度。在梁洪萍的工作室里,除了能观赏到精品陶器,还能现场观摩工匠们拉坯、粘接、雕刻花,在陶器行业流行机械化批量生产的今天,这样的场景着实少见。梁洪萍有她自己的想法,作为非遗传承人,无论时代怎样改变,她都愿意坚持守护好荣昌安陶的“魂”,用传统的技法做好每一件产品。

荣昌安陶:双色陶泥演绎山水气象1
图2 荣昌安陶泡菜坛

制陶转盘前,梁洪萍正指导一个年轻小伙做陶罐的产品造型。“拉坯需要巧力,力道的控制十分重要,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梁洪萍的目光紧盯着小伙子的双手,不时提醒着,随着小伙子双手不断在陶土团上开口、提拉、塑型、缩口……瞬间便拉制成陶罐形状的坯体。初步成型后,在他仔细的量、捏、敲、磨中,整个胚体线条逐渐流畅,表面也更光洁。这样看似简单的拉坯,却是制作工序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除了要有娴熟的拉坯经验,更要耐心细致,这用梁洪萍的话说就是“最考究手艺”。(图3、图4)

荣昌安陶:双色陶泥演绎山水气象2
图3 测量定准
荣昌安陶:双色陶泥演绎山水气象3
图4 拉坯

拉坯是陶器成型的第一步,决定着整件作品的成败,刚拉出来的陶坯,罐身饱满,体态匀称,线条自然,巧雅秀气。梁洪萍说,荣昌安陶的造型讲究的是“柳、卵、直、胀”,精美的泡菜坛、茶壶、瓶、钵、罐等佳作,处处体现着这4个字的特点。创作各式各样的器型,功夫全在手上。“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就曾这样写道。在梁洪萍看来,传统手工制造能赋予荣昌安陶灵气,造就万千陶器各不同的栩栩如生姿态。艺人们手工拉制的陶坯,细微的弧线、曲线、圈线都带着惊世的绝美,力道拿捏得恰到好处,使陶器既有中国古典的传统韵味,又有现代艺术之美,不得不让人感叹荣昌陶器艺人的手上功夫拿捏得妙到微毫,以及拉坯一气呵成的艺术魅力。

安陶装饰双色泥陶“绞”风情

陶器拉坯一体成型后,外施白釉制刻,梁洪萍在泡菜坛上,为不同的受众设计风格迥异的器形和图案,有工字纹、回形纹,还有仿唐卷草纹等图案。她用铅笔在陶体上勾出图案的轮廓,看似随意的描画花样已然显现,接着拿出自制的刻刀进行刻画,刀刀犀利,果断精准,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荣昌安陶盛行雕刻和色釉装饰,其中雕刻讲究精准细腻,有刻花、剔花、粑花、画花、刷花、镂花等数十种技法,这些技法均已有数百年历史。梁洪萍认为荣昌安陶必须要在外形美观与艺术设计上下功夫,用创意的装饰手法赋予产品新的艺术生命力。(图5)

荣昌安陶:双色陶泥演绎山水气象4
图5 刻花陶器

在安陶小镇的大门上有这样一副对联:“一炉窑火印千秋,双色泥陶福万代。”创意地运用红、白两色泥产生的装饰效果,是荣昌安陶的刻花装饰特有的一种风格。梁洪萍就是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在红泥和白泥半成品坯上采用相反的泥料化妆土,刻画图案,形式多为二方连续纹样,有折带纹、水波纹、回纹等几何纹,还有龙纹、凤纹、缠枝纹等抽象图案或装饰性图案,纹样多吸取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象,富有装饰趣味,呈现出的特征是图案多样、流畅、饱满,且含有吉祥、丰收、喜庆之意,与当地民风民俗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动物、花草等相关。他们设计的仿唐卷草纹图案,就是根据当地民间图案不断美化与提升,让图案与陶器完美融合,达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达,最为当地民众认可。

荣昌安陶里最具特色的是绞泥工艺制作的器物,器物上红与白优美地融合在一起,有着行云流水的自然纹理,十分耐人寻味。梁洪萍说,绞泥工艺就是将白泥适量地融入红泥中,混合后再手工拉坯成型。这种器物烧成后不但图案自然天成,而且每件都是独一无二,天然去雕饰,轻盈而飘逸,既有挥洒自如的动感,亦有空灵纯净的静谧。(图6)

安陶产业演绎山水新气象

荣昌安陶:双色陶泥演绎山水气象5
图6 荣昌安陶绞泥壶

梁洪萍与荣昌安陶结缘于儿时,她的父亲梁先才1950年出生在荣昌区安富镇的一个制陶世家,祖上从清嘉庆年间就开始制陶,传到梁先才这一代,已经是第十代了。60余春秋梁先才一直奋斗在陶艺行业,现在是国家级荣昌陶器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洪萍是三兄妹中唯一继承这一手艺的孩子。她从小居住在荣昌安陶厂的厂区内,几乎每天都会在厂里的各个工作车间跑来跑去,时不时看看工人们贴花、刻花、点花等,时间长了渐渐跟着师傅们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艺。初中时,每到暑假她就自觉到厂里做工,技艺也就一点点在长进:“那时就喜欢动手,每完成一个都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正式学做陶器,但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爱上了荣昌安陶。

真正全方位去了解、学习制作荣昌安陶,还是梁洪萍成年以后。20世纪90年代,梁先才在荣昌创办了鸦屿陶器厂。1996年,她正式踏入制陶行业,后随老师在四川轻工业研究所学习釉料知识。除了泥料,釉色的丰富、独到也是荣昌安陶的特点之一,从清光绪年间开始,荣昌安陶广泛采用色釉装饰,这些上釉煅烧的陶制品俗称“釉子货”。朱砂釉、西绿釉、黑釉、黄釉最具安陶特色,金砂釉、钧釉等全国罕见,更兼烧制时温度起伏,产生“窑变”,釉色又有了意想不到的万千变化。由于自己不是专业学习釉料的,很多时候别人可能只需要试两三次就成功了,她却要做二十几次都不能成功。为了学到东西,她常常一头扎进车间不知疲惫地琢磨工艺。在父亲和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凭借一颗创新探索的好奇心,造土、制坯、制釉、上釉、烧制等等,梁洪萍通通掌握。经过20多年的磨炼,如今的梁洪萍在釉色配置、装饰技艺、器形设计、烧制等方面颇有造诣,其作品造型美观大方、线条流畅、品质上乘、独特典雅,2017年主创的陶器作品《火之韵》在首届中国四大名陶展上荣获金奖。(图7)

荣昌安陶:双色陶泥演绎山水气象6
图7 柴烧窑变壶

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新鲜血液的加入。父辈把技艺传承到梁洪萍这一代,她也会薪火相传继续发展安陶产业。为了让荣昌陶艺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梁洪萍开办陶艺工作室来研发创新技艺和培养荣昌安陶传承人。在她看来,制陶工人不只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种,还要提高艺术性和审美能力,从匠人成为艺人。为了让更多人传承荣昌安陶制作技艺,梁洪萍不仅对来工作室学习制陶手艺的人免收学费,每天还给予生活费补贴,希望更多的人愿意从事制陶这一行业。她认为荣昌陶器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属于每一个荣昌人,属于全人类的宝贝:“真正要把这份古老的手艺传下去,就必须要更多人学会。”“陶都”千年窑火旺,安宁富裕岁月长。当陶土千锤百炼成为“泥精”,当指尖创造出万千器皿,荣昌安陶,这泥与火相生的结晶,这心与手相融的宝器,在妙手飞扬间,演绎山水气象,流淌岁月芬芳,走向四方天下传扬。

(编辑 高秋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