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情绪的培养应从婴幼儿开始
作者: 张会霆在这个迅猛发展的时代,家长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成长成才,在注重身体发育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情绪发展。小彭夫妇最近发现,自己3个多月的宝宝经常哭闹,却又找不到原因。据小彭描述,在家里除了喂母乳、换尿布,一般不会与孩子有亲密接触,认为孩子除了吃就是睡,没有别的需求。对该情况,我们抱有一些疑惑,婴幼儿有社会情绪吗?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情绪?为了解决这些困惑,今天我们一起探寻婴幼儿的社会情绪培养问题。
社会情绪:孩子成长的隐形翅膀
社会情绪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产生、表达和识别的情绪,以及这些情绪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人际关系。社会情绪能力是学前儿童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核心能力,如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制定和实现积极的目标、学会欣赏他人的观点、建立并保持积极关系、做出负责任的决策、建设性地处理个人及人际关系中的问题等。
简单来说,社会情绪就是孩子理解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它是孩子社交能力、同理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情绪发展不仅能帮助孩子在学校里更好地学习,还能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
社会情绪什么时候开始发展?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婴幼儿要经历三个关键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和潜在危机。
信任与不信任的阶段(出生至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通过与照顾者的互动,学习信任或不信任他人。
自主与羞愧、怀疑的阶段(1至3岁):儿童开始探索自己的独立性,学习控制自己的生理功能,如排泄。
主动与罪恶感的阶段(3至6岁):孩子开始更加积极地与外界互动,发展自己的主动性,同时学习社会规范。
通过依次解决每个阶段的心理任务,婴幼儿不断获取所需的心理能力,就好像搭积木一样,一层层地构建起稳定健康的社会情绪基础。
可见,社会情绪的发展不是从某个阶段开始,而是出生就开始习得,这就决定了婴幼儿期的社会情绪培养对孩子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
如何培养婴幼儿的社会情绪?
在0-1岁阶段,父母或照顾者是婴儿的主导环境,在这一阶段对婴儿的需要做出可靠反应,让他认为他的需要会被注意到,有助于他学会信任这个世界。在出生后的一年内,婴儿表达的情绪已经有惊讶、高兴、愤怒等基本情绪。此时的婴儿还只能通过哭泣来表达情绪,那么父母该如何去回应呢?
积极关注,让宝宝知道你的存在,当面对婴儿的哭泣时,第一时间让他感受到你,尝试分辨哭声的含义,给予对应的处理,婴儿会通过“哭泣-问题解决”的反应机制,形成对身边事物的安全感。
温暖的身体接触,尝试微笑着看向婴儿,用你温暖的手掌轻柔地握住它的小手,抚平它的愤怒和不安,这也会反向给父母带来积极的生理反应,促进父母与婴儿间的互动。这些方法都可以增强婴儿对新世界的信任,有助于婴儿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交互。
在1-3岁阶段,婴儿已经可以自己移动并试图做很多事,例如如厕、行走、主动触摸物体等。这一时期,因自我意识发展,开始产生嫉妒、自豪、尴尬等社会情绪,此时父母若给孩子提供机会让其探索周围环境,给与其充分的信任和适当的保护则有助于帮助孩子在心中注入自主感。如果因为错误惩罚孩子或者过度保护孩子,则会在孩子心中注入羞愧感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良好的自主感,有助于幼儿成人后更好与社会互动,稳固发展社会情绪,避免产生社会焦虑。
此时父母最好做个选择题,为幼儿提供合理的选择,供孩子自主判断,在孩子做事出现错误时,情绪稳定地示范正确行为而非严厉批评,对孩子尝试新技能出错时,给以足够宽容的态度。保持与孩子年龄相符的合理期待,不要期待两岁的孩子能够安静坐着听两小时故事,这也有助于调试父母自身心理、降低父母与孩子间的冲突、提供更融洽的培养环境。
在3-6岁阶段,幼儿除了父母和最初的照顾者,还有教育环境和与同伴互动的影响,幼儿在尝试新东西,如绘画、书写、装扮自我时获得奖励,则会让其获得主动感。主动感又为孩子提供目标感,强化其掌控环境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掌握积极情绪产生和保持的能力,降低暴躁、焦虑等消极情绪影响。
父母应尝试找到平衡点,在预防孩子触碰危险与尝试学习新事物之间、在过度调皮和掌控孩子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做法。可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和幼儿一起收拾衣物、发放食品、给植物浇水等,但不要主动给儿童提供帮助,因为这意味着你认为他无法独立做这件事。注意批评的话语,最好不要使用否定意味强烈的词语,可以通过选择性策略话语,比如“下次可以试试×××”等语言来纠正孩子。

结语
培养婴幼儿的社会情绪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智慧。通过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教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培养情绪调节能力、提升社交技能、营造积极的家庭环境以及拓展社会环境,我们可以为孩子打下坚实的社会情绪基础。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当前的心理健康,也将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基础。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和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我们一起为孩子的明天,播下今天的智慧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