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声,你听见了吗?

作者: 王琛

孩子的心声,你听见了吗?0

六年级的小D是大家眼中的小学霸。他小学阶段的成绩整体来看是逐年稳步提升的,二、三年级时还在中等水平,四年级开始,学习成绩就越来越好了,五年级时已经成了尖子生。

然而,在升入六年级一段时间后,小D出现了拒学行为,经常上着课突然说肚子疼,要请假回家。小D第一次喊肚子疼时,妈妈接他回家休息,他觉得回家后就好转了,但第二天小D到校后又重复了第一天的情况,第三天还是如此。妈妈带他去检查,结果是身体没有问题,妈妈便认为他在装病,要把他送回学校,结果他大闹:“我不想去学校!”“我就是不去!我要回家!”妈妈给老师打电话说明了情况,担心孩子是厌学了,想请老师帮帮忙。

什么是“拒学”?

孩子不想去学校,家长往往会认为孩子是“厌学”了,但实际上孩子可能是“拒学”而不是“厌学”。

厌学是个体对学习及其相关活动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表现为持续的疲劳、缺乏动力、学业成绩下降、注意力分散等。厌学的孩子可能还能在学校正常上课,只是对学习的态度是消极的。

拒学即拒绝上学,具体是指学龄期儿童以及青少年不愿意到学校上学的一种状况。孩子主动地拒绝上学,未必是讨厌学习,但他们就是不想去学校,所以拒学的本质是学校出勤困难。

拒学不像厌学那样纯粹与学习本身相关,触发或维持拒学行为的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氛围等多个方面。通过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的工作,我们发现小D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主要是家庭环境出了问题。

“不好说”的家庭

心理老师问起小D家庭的问题时,小D面露难色,纠结了一番,皱着眉头说:“我家里有点‘不好说’。”

怎么个“不好说”法呢?

原来,小D的父母之间产生了激烈冲突,当时正处于分居状态,爸爸离家;小D的哥哥因为一些原因刚从大学休学,整日在家睡觉;妈妈烦心事太多,情绪很不稳定……小D说,自己很担心妈妈心情不好,哥哥现在又很消极,不能照顾和开导妈妈。

小D还说,自己在学习上没什么困难,父母也从没有在学业上给过他什么压力,所以自己并不是真的讨厌学习或学校。因此,很大程度上,他的拒学行为是出于潜意识中对妈妈和家庭的守护。

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拒学行为通常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家庭系统理论也指出,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当家庭存在功能失调或问题时,孩子的拒学行为就是反映家庭问题的一个“信号灯”。小D的父亲暂时离家,哥哥自顾不暇无法照顾好情绪不稳定的妈妈,而是由未成年的小D承担了起来,小D就是我们常说的“亲职化儿童”,他不愿去学校,想在家,是想确保妈妈的安全和舒适。

通过和小D沟通心理老师还发现,小D产生拒学行为也和他个人的灾难化思维有关。他认为“家庭已经这样了,上学也没有任何意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更加剧了他的心理负担和负面情绪,导致他对上学产生强烈的不安情绪。小D说自己肚子疼想请假不去上学,这固然可能是个借口,但当孩子的拒学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确实可能出现躯体反应,家长应该及时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不信任与责备。

总体上来讲,小D缺乏一个足够包容和理解他感受的家庭环境,家庭无法给他提供情感上的慰藉,无法帮助他应对不适感。

所以在处理小D的拒学问题时,心理老师首先向家长反映了孩子的诉求和问题,建议家长要进行个人成长,处理好双方的关系,做好分工与合作,共同促进家庭系统的稳定,必要时可一同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把家庭系统内部的问题解决了,孩子就不再需要用拒学的行为来拯救家庭系统。

书写表达,促进疗愈

心理老师对小D的建议是尝试采用自由书写的方式,随时记录自己的感受、思维变化和行为反应,从而建立自我觉察,表达内心情感,进而更好地理解自己,释放内心的压力。

小D曾写道:“我觉得自己好像陷入了一个漩涡,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也曾写道:“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我想找回那个曾经的我。我写下这些文字,希望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也许,这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我希望,我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小D愿意把他的文字分享给我们时,我们回应他一些鼓励的话语,向他表达他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老师们一直都在这里支持他。对于一些他在日记中提出的疑惑,我们也尽力给予解答,提供建议。

对于他的灾难化思维,心理老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其改变,同时还建议他在平时多留意容易让自己产生灾难化想法的情境,并写下它们。愿意分享给老师,老师就会给予指导;不愿意分享给老师,就观察这些想法,问问自己,这些想法是否有根据?是否太片面?是否有更积极的解释方式?尝试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问题,并记录下来,这个过程是对灾难化思维的“识别—质疑—替代”。

自由书写为小D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能够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勇敢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寻求自我理解和成长。在和老师的写作互动中,又收获了支持和鼓励,促进了他的自我疗愈。

孩子的心声,你听见了吗?1

后来,小D还主动将自己的日记和班级中的心理委员互换,两个人互相给对方留言,心理委员曾给他留言道:“谢谢你愿意和我分享你的心声。我知道你是个坚强的人,相信困难对你来说是暂时的。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做你的倾听者,也可以陪你去做一些你喜欢的事情,放松一下心情。”青春期同伴关系的重要性毫不亚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甚至同伴的观点、建议在他们心中更加重要。小D能和心理委员聊到一起,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满足他的一些心理需求。

小D打开心扉以后,从老师和同学身上接收到很多人际支持和环境支持,大大缓解了家庭问题带来的负面情绪。他的家人听取了我们的建议,也在做出积极改变,父母主动缓和关系并一起做了心理咨询,自身的情绪控制、养育态度都有所改变,哥哥也主动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渐渐走出阴霾,家庭氛围开始向温馨、稳定、包容的方向改变。

半年后,小D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初中,我们听说他在初中的表现依然十分优秀。

本文系2023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表达性写作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研究》(批准号:QDSKL230124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