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V心智成长模型在学校的应用
作者: 解筱飔 张烨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筛查工作正在逐步完善,大多数学校都开展了心理健康筛查活动。然而,筛查后的心理健康干预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问题在于需要关注的学生数量众多,而心理老师的人手和精力有限。因此,大部分心理老师只能优先针对相对严重和有紧急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至于存在轻中度跨诊断心理困扰的学生,其干预措施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而DNA-V心智成长模型或许可以提供高效率的学校跨诊断团体干预方案。
DNA-V心智成长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路易丝·海斯和约瑟夫·西阿诺奇于2015年正式提出DNA-V心智成长模型,该模型以语境行为科学作为理论背景,综合了接纳承诺疗法与基于语境的积极心理学,旨在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跨诊断干预框架。DNA-V心智成长模型的目标并不是要治疗心理问题,而是试图帮助青少年提高心理灵活性,增强朝向自己价值方向的活力。近5年祝卓宏教授团队在国内也进行了多次相关干预,DNA-V心智成长模型在提高心理灵活性、心理韧性、生命价值感,改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等方面都具有良好效果。
DNA-V模型中D、N、A分别代表三种功能类型:“探索者(Discoverer,D)”,“观察者(Noticer,N)” 和“建议者(Advisor,A)”,它们被嵌套在自我语境和社会语境中,并将结合构建于有活力、有价值的行动(Value,V)。
价值(value,V)是DNA-V模型的核心,这些价值之所以被个体选择,是因为它们对个体来说是重要和有意义的。即回答:什么对我是重要的,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价值(V)的干预有助于帮助个体澄清自身真正在意的价值方向,从而提供行为与评估的导向。
“建议者(Advisor,A)”是指使用语言和认知技能来理解世界的能力,即我们内在的声音和想法。这些想法不以积极或消极而区分,而是基于“功能上有益/无益”从而对这些想法进行采纳或解离的抉择。“有益/无益”的标准为想法对个体朝向价值的行动是否有促进作用。
“观察者(Noticer,N)”指对自己周围和内心信息的觉察能力,而不是选择忽视、回避或融合。观察者的干预方法包括:正常化、A-N-D(觉察-命名-描述)、允许。例如,“我允许所有感受的存在,哪怕是消极的。”是有益的观察者;“我讨厌自己的消极情绪,希望它们能消失。”属于无益的观察者。
“探索者(Discoverer,D)”代表着与探索自己和世界有关的行为,包括尝试拓展和建立生活体验的行为。干预方法包括:检验旧行为的有效性—确认价值—发现优势—探索新行为—检验新行为的有效性等。
DNA-V模型还包括了两个重要视角:自我视角和社会视角,自我视角是指对自己的观察和觉知,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在世界;社会视角是指对他人的关注,即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目前,基于DNA-V心智成长模型的干预措施正在国内外迅速发展。海斯等人(2016)指出 DNA-V 心智成长模型为预防抑郁症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思路;弗兰德等人(2021)的研究表明 DNA-V 模型可以帮助青少年缓解负面情绪;刘子荻、张烨等人(2023)最新研究发现,DNA-V 干预结束后两个月的压力和焦虑情绪表现出显著的干预效果。

DNA-V心智成长团体干预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困扰具有异质性,因此基于学校课程的心理团体干预方案也需要具有跨诊断的特点。DNA-V心理模型作为跨诊断的团体干预方案,可以为轻中度心理困扰的青少年早期干预提供解决方案,在多个研究中表明可以提高心理灵活性,降低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具体的团体方案可以参考DNA-V相关书籍和干预手册《活出你自己:在不确定的世界拥抱变化》《飞扬的青春》等,结构可参考表1。
表1 DNA-V心智成长团体干预结构设计

DNA-V心智成长班会课程
班主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班会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坚持五育并举的理念,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为确保班主任能够有效实施这一策略,由心理老师为班主任提供专业的培训与资源,班主任在掌握这些技能后,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特点,基于班级活动素材,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班会,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心理灵活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系列班会的主题可以参考表2。
表2 DNA-V心智成长系列班会结构设计

DNA-V技术应用举例
为了更具体地展示DNA-V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流程,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技术应用范例来深入理解其步骤和效果。
第一步:识别与觉察
回顾最近两周,你有过哪些焦虑或担心么?可能是对即将到来的考试,可能是脸上的青春痘,等等,现在让我们搜索一下记忆。
请把它写在纸上,叠成纸飞机,不写名字只在飞机上做标记;闭上眼睛,听口令3、2、1放飞纸飞机。接着请你随机捡起地上放飞的任一纸飞机并打开,看看拿到的担心分别属于哪个空间?

在DNA-V模型中,“观察者”的角色是觉察和允许所有感受的存在,包括消极情绪。这一步通过让学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焦虑或担心,体现了“观察者”的功能,即对内心信息的觉察和接受。
第二步:澄清功能
你认为这些担心对我们有哪些伤害?又有哪些帮助?我们要做的不是完全接受这些想法,也不是完全推开,我们要做的是学会选择什么时候去听它的话,什么时候拒绝。完成下列表格,判断你拿到的纸飞机上的“担心”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请根据表格中的问题进行回答,是的打“√”,不是的打“×”。

这一步涉及到“建议者”的角色,即我们内在的声音和想法。通过让学生判断这些担心是有益还是无益,我们实际上是在帮助他们理解这些想法的功能,从而决定是否采纳这些想法。
第三步:朝向价值
引发我们强烈担心的东西背后往往都藏着对我们重要的价值,他们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就像硬币的两面。
重新打开纸飞机,把上面的“我担心”用“我期待”的方式表述。
例:我担心成绩越来越差——我期待在学业上取得成功。
总结:这些担心可能让我们焦虑不安,如果我有一个魔法可以永远消灭你的担心,可是同时也必须消灭另一面你写下的重要价值,你愿意么?我们看到担心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对我们重要的价值。
将担心转化为期待,直接关联到DNA-V模型中的“价值”概念。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他们真正重视的价值,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价值方向,并激发朝向这些价值的行动。
第四步:开启行动
①所有人,根据标记找回自己的纸飞机,把纸飞机打开复原成一张纸,看一看“担心”;
②将写有“担心”的纸放在眼前,尝试我们的目光看到纸以外的世界—— 体验一叶障目的感觉;
③将书放到膝盖上,放开眼睛看世界—— 解离并拉开距离;
④体会一远一近的主观体验—— 我们要停下来,喘口气,选择一种新的方式。
⑤问自己一个关键的问题:我是否愿意为了(对你重要的价值)而同时体验到一些痛苦的感受?例如我是否愿意为了获得学业成就而努力尝试,同时承担可能做不好的焦虑?如果答案是“是”,那么你已经做好了准备去开启朝向价值的行动!
这一步体现了“探索者”的角色,即尝试拓展和建立生活体验的行为。通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担心,他们能够检验旧行为的有效性,并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从而与无益的思维脱钩。
资助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DNA-V心智成长模型下的中学生生命价值感和心理韧性提升+批准号CEDB2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