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没苦硬吃”,该如何理解?

作者: 刘静静

你听说过有一种生活方式叫“没苦硬吃”吗?

什么叫“没苦硬吃”呢?指的是在当下生活富足的条件下,没有苦也要自找苦吃。

这种生活方式在很多老一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并在网络上引起了一番热议,许多网友分享了自家老人的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没苦硬吃”案例:

“三伏天,我公公婆婆为了省点电费,坚决不开空调和电扇,实在热得难受就扇扇子。二老都有退休金,没必要省这点钱。后来我老公叫他们放心开空调,我们给出电费,但他们就是不开,就要自己硬抗,结果给自己热中暑了。”

“中秋节给爷爷买的月饼,提醒他快吃,别放过期了,结果爷爷舍不得吃,硬是把月饼放到过期。让他扔掉,也舍不得,最后硬是把过期的月饼给吃了。后来爷爷说幸亏吃了,要不然家里的蒙脱石散(一种治疗腹泻的药)也要过期了。”

“我妈退休之后沉迷捡废品,家里被她堆满了各种破铜烂铁。去年因为拖太重的废品导致腰部骨折,住院花了3万。今年捡一块铁被砸中脚导致血栓,做了两次手术一共花了4万。现在还在坚持每天捡废品,怎么劝都没用。”

令人费解的“没苦硬吃”

面对有福不享、没苦硬吃、还不听劝的老人,年轻人既无奈又不解—— 自己明明是为他们着想,为什么就是不听呢?

年轻人自己不会没苦硬吃,所以才不会理解老人的没苦硬吃—— 这其实是个代际之间的生活方式差异问题。而生活方式的差异只是外部差异,是浮在表层的现象,人的一切外在行为都是其内在的投射,年轻人需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从心理上理解老人,然后再谈劝说的问题。

老一辈为何没苦硬吃?成长环境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大多早年都经历过物质短缺和匮乏,深知生活的艰辛,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能吃饱穿暖就很好了,对生活持勤俭节约的态度。

与此匹配的信念是吃苦耐劳、先苦后甜、多储蓄、为家庭打算等,践行这些信念,会让他们感到安全、有价值。相应的,吃苦就变成一个可以满足自己安全感的符号和象征,‌即使条件允许,他们也不愿意享受舒适,因为享受并不能带来安全感,反而还会带来愧疚感。现在年轻人普遍奉行的“及时行乐,享受当下”,老一辈也是不能理解的,认为年轻人这是吃不了苦、铺张浪费、不够踏实,因为他们对现在年轻人的处境和压力无法感同身受。

其实,“吃苦”和“享受”这两种生活方式所代表的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两种价值观,是被时代赋予的不同印记,更是思想上的一种碰撞。两代人碰撞归碰撞,没必要争高低、分对错。面对老一辈的吃苦行为,年轻人最好的应对方式莫过于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搭建起一座交流沟通的桥梁。

交流沟通,理解为先

理解老一辈为何爱吃苦

老一辈人的节俭和吃苦耐劳是他们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念所致,是时代的烙印,是很难改变的,或者说几乎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应该予以理解。

我们或许不喜欢这种生活方式,但是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就去指责他们,也不应强制干预或强硬地要去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在尊重个人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帮助其改变

◎ 用其他方式表达关心

对于老一辈的生活方式,我们总是看不惯、想劝说,这正是因为我们关心他们,希望他们能生活得更舒适、快乐,但是关心他们有很多种方式,不必执着于生活方式这一方面。与他们多见面,多聊天,不也是关心吗?带他们出去旅游,四处玩一玩,不更是关心吗?

◎ 帮助老一辈认识到“没苦硬吃”的风险

我们可以把生活中或者网上的那些案例讲给他们听,告诉他们节俭虽然是一种美德,但绝不能走向极端,那些为了省点小钱而过分节俭的行为,可能会导致生活不便和一些安全隐患,最终花费更多的钱去做治疗和康复。

◎ 帮助老一辈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改变生活方式,本质上是让老人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接受和形成新的价值观。这需要时间和过程,也不能强求结果,尽力而为就好。

比如,我们可以告诉老人:“现在物质丰富了,您不需要再通过吃苦来让自己感觉到安全,享受生活时不必感到愧疚。”

我们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来帮助他们理解当下人们生活方式的优点和特点,以及选择这种方式的理由。我们还可以邀请他们和自己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一切都按照我们自己习惯的方式来进行,让他们设身处地去感受现代生活的便利和效率,看到合理消费、合理享受的重要性。

以老一辈为镜,照见自己

节俭、吃苦耐劳是难得可贵的品质,我们应当学习。但是要理性看待,并不是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为了吃苦而吃苦,而是意识到即便现在资源更丰富了,物质条件更好了,我们也不能随意地铺张浪费,要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对金钱要合理使用,学会合理规划生活。

‌老一辈人爱吃苦的习惯和态度,既是对过去困难时期的记忆和适应,‌也是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这种习惯和态度反映了他们对家庭、‌对未来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年轻人可以多听听老一辈人的经验和教诲,当下你认不认同都无妨,听一听没坏处。

可能年轻人在做了上述努力之后,依旧不能使老人们有所改变,然后彼此又会产生新一轮的碰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碰撞在所难免,但只要尊重在前,理解在先,碰撞不仅不会升级成冲突,还能够成为代际间增进交流、加强情感联系的契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