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崩溃”边缘

作者: 姚扶有

一个多月前,与董婧(化名)见面,正值她擢升公司副总,真是满面春风,神采飞扬。这次应约再见她,竟变得容颜憔悴,愁眉苦脸。

她说:“最近经历了一些事,我怕是快撑不下去了。”

我赶紧安慰她:“你这么能干,像个铁人似的,哪有你过不去的坎呢。”

董婧喝了一杯茶,情绪平静下来后,她开始向我倾诉:

父亲去世早,母亲没工作身体也不好,她为了撑起这个家放弃了攻读更高的学位,大学毕业后就进入职场,一步步摸爬滚打从基层干上来,终于升到副总职位。本以为能暂时歇口气,人生的至暗时刻却像铁幕降临一般向她袭来—— 母亲确诊了癌症,检查、手术、化疗……抗癌时间久费用高,更要命的是,她在带母亲看病的这段时间频频请假,影响了工作,大老板对她说,要么赶紧恢复正常工作状态,要么直接走人。

董婧迅速回到岗位上。她一边完成当下的工作,一边补上请假时落下的工作。母亲虽有医护人员照料,但病情不稳定,所以尽管每天在公司加班到很晚,她还要往医院赶。

此时,我打断她的话:“你不是有准老公吗,为啥不让他替你去医院看看母亲呢?”

董婧说,毕竟男女有别,他单独去,恐怕母亲尴尬,他可能也别扭。而且,准老公正在攻读博士,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她不希望影响到他。他们俩本来要在近期办婚礼的,现在这个计划也只能无限搁置了。

听到这里,我为她的苦和难深深叹了口气。她接着说,自己每天公司医院两头跑,真是身心俱疲,每天回家就往床上一瘫,希望自己永远不用起来。

“难怪你说自己快撑不下去了,难为你了。”

“还有更让人崩溃的消息呢,下个月母亲又要做手术了,又添一笔手术费,我又要请假陪她做手术,老板又要看我不顺眼了。你说,我有几条命……”说完,董婧颓废地蜷曲在沙发里。

行走在“崩溃”边缘0

心理承受能力是动态的

在不断与生活风浪搏斗的过程中,我们会失去,会经受打击,会面临哀伤和痛苦,我们的心理防线会不会被这些风浪冲垮,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心理承受能力说通俗点就是心理上的“抗压能力”,你这方面的能力强,在遇到各种困境、问题、痛苦、变化的时候,就能够更好地适应,并且能够更快速地成长。

董婧很早失去父亲,独自扛起了照顾母亲和养家的重任,在职场上一路打拼,从基层做到副总的位置,这些经历充分说明了她的心理承受能力绝对不弱,并且还胜过许多人。但这一次她面临生活和工作上的困境,有点扛不住了,是因为她的心理承受能力突然变弱了吗?

其实,心理承受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心理上的动态区域,会收缩,也会延展。

它的收缩和延展,时而由外部事物左右,比如环境的骤变、事业的困境、身体的病痛、乃至身边支持系统的强弱;时而由内部因素左右,比如过往经历、内心信念、性格特点等。

外部事物在不断变化,个体内部也在不断变化,心理承受能力受这两方面变化影响,自然也在不断改变。

但不论它如何改变,当我们靠近这个动态区域的边缘时,就会陷入挣扎和痛苦之中;如果我们已经超越了这个边缘,我们会感觉自己任何时候都心累、都困乏,如同董婧所形容的那般“躺下后再也不要起来”,甚至还可能心理崩溃,精神、意志全部都垮了。

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需要的是延展它的边缘,而像董婧这样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但已经快要到达极限,或者已经超越极限的人,又要怎么办呢?

从薄弱之处寻找答案

刚刚我们讲过,心理承受能力是随外部事物和内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动态区域。那么举个例子,在两方面因素都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董婧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脸盆大小的圆,当其中一些因素突然改变或消失时,其余因素不足以撑起原先的区域面积,这个圆就收缩成了一个拳头大小的圆。

所以,董婧需要知道支撑这个“圆”的因素中哪些改变了,哪些消失了,也就是找到薄弱之处,然后去修补它们。

我帮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我的建议。

● 从她的过往经历来看,她对于母亲生病甚至可能要离她而去这件事,本就没有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已经失去了父亲,所以把母亲看得很重,而她把母亲看得越重,就越不能承受母亲出现意外。

我能理解她的心情,但我建议她要适当放手。毕竟她不是医生,治疗方面帮不上忙。在工作极为疲惫时,她没必要非跑一趟医院,探望次数可视实际情况增减,有什么突发情况时再另当别论。

● 她事业上的困境并不能全怪罪于大老板的刁难和不理解,与她自身的松懈也有关系。晋升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实现这个志向之后,她有些满足现状,缺少了一些危机意识。

● 其实越是身居高位,越容不得一丝松懈。现在她必须尽快适应,让自己找回从前的干劲。再有就是团队建设要做好,她新官上任,应该重视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和整体战斗力,即便自己家中出事要离开一段时间,团队成员也能良好沟通和协作,不影响工作进展,这样也就不容易被大老板挑刺了。

● 是身边的支持系统没有发挥作用。个人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中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精神或物质方面的支持,是我们应对困境的一个重要保障。董婧过去经常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尤其是在她与母亲的关系之中,所以她不习惯也不允许自己向别人寻求支持,那么她需要改变这种模式。

我建议她一定要和准老公沟通,说明自己的难处,先不要想太多,不要在没有询问对方的情况下,就预先判断对方不愿意帮自己分担。另外据我所知,她的准老公经济条件不错,如果确实不能出力,在协商好的情况下提供一部分治病所需的经济支持,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为她分忧。总而言之,不要一个人承担所有,有人帮助、关怀,人生的至暗时刻总会有些光亮存在。

这次交谈后,我调离外地工作,再得到董婧的消息时,她寄来她的婚礼请柬,另附一封手写信,信中交代:母亲治疗效果不错,她一周去探望三次;经沟通,老公对她十分体谅,身体力行帮她分担,她感到很欣慰;在她的努力和团队的默契协作下,工作也重新步入正轨。生活依旧不易,但她相信她会挺下去。

我看看信,又看看请柬,笑容爬上脸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